白河风俗民情与禁忌---春节

时间:2014-10-20
来源:艾文仲著《古鍚漫话》合集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白河谚云:“吃毕腊八饭,忙把年来办”。农历腊月初八兴吃“腊八粥”。腊八粥,以大米为主,佐以各种豆类、面食、蔬菜、调料混煮成一种“大杂烩”。

  腊月半后都忙着“办年货”,无论城乡,居民都要添置新的炊事灶具,写对联、买门画、鞭炮、烟、酒、糖果、鸡鸭、鱼肉。为孩子购置新衣帽、鞋袜。腊月二十三、四过“小年”,六十年代前,“过小年”要送“灶神”,做“灶饼”(一种烙饼),设香案祈祷“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腊月二十四日以后,过年的准备工作即进入高潮。谚云:“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满工”。人们一般都不再从事卖工性劳动,即使生活最苦的人也不在外劳动,必赶回家与家人“团圆”。各家忙着一年一度的彻底的卫生打扫除“打扬尘”,每家不免。

  三十清早,家家门上张灯结彩,帖对联、门神。解放后“门神”渐改为门画。旧社会,绝大多数家庭要重新换上“天地君亲师位”的中堂。六十年代后,改挂毛主席像。八十年代,改挂“百寿图”、“老寿星”或“松鹤图”。“中堂”在年轻人的客厅已经淡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还在大门的中部贴一“开门大吉”的开门条,畜禽圈厩处贴上“六畜兴旺”的红条,在堂屋的侧墙上贴“喜报某年某宅五谷丰登合家平安万事如意大吉大利”报喜条,三十上午或中午吃“团年饭”。(亦称团圆饭)。饭必有剩,取“有吃有剩”之意,为防杜孩童们“要饭”、“没有饭吃了”、“吃完了”不吉语。还要在堂屋显著位置贴一“童言不忌”的红纸条。吃团年饭时间也有部分家族放在黄昏和晚上的。谚云:“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团年黄州佬 ”,即移民保留祖籍的习惯。多数家庭“团年饭”特别丰盛,有些家族,团年饭专吃包谷面馍或玉米粥。这是遵守祖训,示意子孙不要忘了祖宗当年移居白河时创业的艰辛,保持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

  除夕,老人习惯“守岁”,希图长寿,实是对行将逝去一年的留恋。

  县内谚云:“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除夕晚上,火炉需生大火。农村习惯是将早已备就的“年柴头”(大树圪瘩)放入火炉,熊熊大火,经夜不熄,祈求来年红红火火。

  初一早饭,家家都吃饺子,雅称“得宝”(银锭俗称元宝)。饭毕,令儿孙去亲友、邻舍家拜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兴叩头礼,五十年代后叩头礼自行消失,只行鞠躬礼,道声“拜年”、“新年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鞠躬礼也省略了,走到稍坐即辞,九十年代以后时兴电话(手机)拜年有点“点到为止”的味道。正月初五早饭,“吃扁食”(一种扁形的饺子),俗称“捏嘴”,意在新的一年不生口角。春节的一些习俗,处处寓含着人们对美满、幸福、吉祥、平安、长寿和谐生活的希望。

  (作者系原白河县档案局馆长,1996年版《白河县志》主编。)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