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话简说

时间:2014-10-20
来源:艾文仲著《古鍚漫话》合集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白河县属安康(州、专区、地区、市)管辖千余年之久,而白河人的语言、词语与安康其他各县有较大差异,以毗邻的旬阳、郧西、竹山方言区别甚大。语音柔和是白河话的显著特点。

  白河县三分之二地域(县南一带)居民语言大类湖北、安徽、江西方言。如把“小孩”叫“挨崽”(由“伢仔”转化而来),把“父 亲”称“大老汉”,“母亲”称“细老汉”,“小妹”称“细妹儿”,“吃饭”称“掐饭”,“没有”称“冇”(音冒),对“欸”的三个发音:e‰(应答时)e(不以为然)eŠ(诧异)与皖西南、鄂东北有一带方言使用的三种背景、声音、语调没有一点区别。

  究其原因,盖因白河县居民十之八九是明清时期从湖北大冶、英山、武昌、嘉鱼、蕲水、通山、应山、咸宁、宜城、,安徽的六安、潜山、怀庆、霍山以及江西的瑞昌、修水,湖南的宁湘等地迁来的。两百多年来,一直保留着迁出地方方言的特征。占十分之一二的本地原始居民因大语言环境的影响,被迁入者语言、语音同化了。

  白河话的另一特点是县城老一代人的语言中保留着许多旗人的词语。这些词语现在四十岁以下的人基本不用或很少使用。如把“不洁”称“脏”称“褦襶”(音乃带),把货物价廉不称“便宜”而称“乡应”,称“敲诈”为“讹钱”,称“欠账”为“该钱”,把“值几个钱?”称“值几个嘎?”把背心“称”“汗塌儿”,说“久病不愈”为“恹缠”,形容管束不严为“信马由缰”,说小孩与大人开玩笑叫“皮脸”、“涎脸”,称“馈送”、“馈赠”叫“打发”,给花浇水称“ 水”、把手工缝制衣服似缝纫机针迹叫“缉”(音期),称“慢慢来”叫“消停”,斥责小孩乱说为“嘴里胡吣!”等等。这些词日趋消失。这些词语是清代旗人的常用口头语,现在只有史料中(八旗子弟的曲艺节目和文艺作品)才能寻觅到印迹。

  旗人的语言何以对白河城关地域有如此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白河县城地处陕鄂两省四县(旬、白、两郧)交界之地,明清时期称“秦头楚尾”。汉江从县城北侧自西向东流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汉江是陕南通向华中、中原地区的主要通道,水运较商洛地区的丹江为发达(自襄渝铁路通车后汉江水运日渐衰微)。陕南大部分山货土产均从白河县城出境,从汉口、老河口运往陕南的日用百货亦从白河入境。白河县城的地理位置被当局看重,白河的厘金局(税局)曾与潼关厘金局相提并论。所以清初白河知县,厘金局、都司衙门的官员多派旗人担任,直到辛亥革命时,最后一任旗人官员荣龄投江自尽。

  二百余年中,县城商民、船民与旗人官员 、家属、仆人接触广泛,所以老几辈县城居民语言中渗入许多旗人词语。

  (作者系原档案局馆长,1996年版《白河县志》主编。)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