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遗址

时间:2006-11-10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周原遗址  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历史
上的周原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
约20公里。本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
所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西北大学、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联合
在此进行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发掘。时至今日,周原的考古发掘已经获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
主要包括:对几处西周建筑基址的系统发掘;窖藏和墓葬中出土了成批的青铜器物;遗址中所见的大
批刻辞卜骨;出土了其它一些具有珍贵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遗物。
    一、凤雏甲组建筑基址和召陈建筑基址。凤雏甲组建筑基址,是一处由庭堂、室、塾、厢房和回
廊组成的台式建筑遗存。基址位于岐山县凤雏村南,1976年2月由陕西省周原考古队进行发掘。基址
南北长43.2米,东西宽32.5米,面积1469平方米。正门(朝南)之前横筑一长4.8米的门屏,门的两边
是东西塾,各有三间。入门即为庭,面积约222平方米。中庭后即为主体建筑殿堂,共6间,各宽3米,
进深6米,四周回廊环绕。殿堂后面是后庭,分为东西两个小庭,各为63平方米,有过廊和前后建筑
相连。基址最里为5间后室,面宽23米,进深3米。后檐墙与东西厢房的后墙相连,使整个建筑通为一
体。厢房筑于东西两边,对称排列,各8间,通长42米,进深6米。
    从发掘的遗迹来看, 凤雏村甲组建筑基址墙壁以黄土夯筑。室内地面和墙的表层用“三合土”
(黄土、熟石灰和沙的混合物)抹成,平整光细而坚硬。建筑的屋顶大约为主柱和横梁组成的框架结构。
梁上列椽、檩,屋面置芦苇和草泥,施有瓦。在西厢2号房中发现两个窖穴,出土了大批甲骨。

    基址下的排水设施很讲求科学性,特别引人注目。各处建筑的檐前位置铺有卵石散水,以防止檐
前地面被屋面流水冲刷。整个庭院又有中庭和后庭两组排水系统。中庭排水道设在东塾第三室下,在
宽0.6米、深0.9米南北走向的小壕沟内由六节陶水管套接而成。沟内填土夯实,防止管道移动。向
外的道底,是以卵石砌成。后庭排水道以其地势在过廊和东厢第6间房下向外。这样,西庭雨水先经
水道流入东庭,再由东厢下水道流入东侧大沟内。后庭排水道侧面和底部均以大卵石砌成,上盖以棚
木,再以土夯实。基址中出土了大量筒瓦、板瓦、瓦当、瓦钉等建筑材料和灰墙皮、红烧土等遗物遗
迹。
    经测定,这一建筑基址距今3000多年。其年代相当于西周中、晚期。这类大型建筑,很可能是当
时贵族的宅院,也有人认为是周人的宗庙或宫殿建筑。
    召陈建筑基址是1976年3月在扶风县召陈村发现。基址共有15处,其中以三处(F3、F5、F8)保存较
为完整,并经过发掘规模也较大。F3的夯土台基残高0.75米,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基址东西
向排列着七排柱础,中间3排间距5.5米,西侧两排间距3米。中间3排由南到北排列着5个柱础,两侧
2排各有6个柱础。F8的夯土台基残留0.76米,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0.4米。其四周有卵石铺成的
散水。基址上每间隔3米从南到北列有4排柱础,由东到西有8排柱础,两道夯土墙将基址分为三部分。
F5南半部已遭破坏,仅存北半部分,东西长28米,南北残宽8米,东西排列9个柱洞,南北排列4个柱
洞。
    周原的这两处西周建筑基址中出土了大批建筑材料,数量最多的是板瓦、筒瓦,另有一些半瓦当。
瓦和瓦当有大、中、小型之分。板瓦饰绳纹,部分带瓦钉,用之于固定;筒瓦饰三角纹或雷纹;瓦当
均为半圆形,其中有部分回纹。这批瓦和瓦当,是当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瓦类建筑材料。

二、青铜器。
    近几十年来,周原地区的墓葬和窖藏中陆续出土了成批青铜器。主要有以下几起。
    庄白一号窖藏。1976年12月在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南发现。窖藏器物103件,是建国以来出土
铜器数量最多,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其中74件铸有铭文,主要是微氏家族四代所铸的铜器,史墙盘
有铭文284字,记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功业和史墙的家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许
多器物的造型和纹饰极为精美。如折觥的盖前成羊首,后为大兽面,通体遍雕夔龙纹,形制颇为别致。
刖刑奴隶守门鼎,形似屋室,门扉铸一刖刑奴隶,反映了西周刑罚的残酷。此外如商尊、商卣、折方
彝等一大批器物,都有珍贵的观赏价值和史料价值。
    董家村窖藏。1975年2月发现在岐山县岐山南麓的董家村西150米处,窖内共出土37件青铜器,其
制作时代由穆王至宣王时。其中有铭文者30件,史料价值很高的有卫鼎、卫盉、亻朕等。
    亻朕铭文是我国最早的一件诉讼判决书,是古代重要的法律史文献。九年卫鼎记恭王九年裘卫与
矩以物换地的史实。卫盂也有类似的记载。董家村出土的这批器物铭文是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
法律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资料。
    1960年,扶风县齐家村南的窖藏发现了39件铜器,其中几父壶、柞钟、中义钟、中友父簋、白邦
父鬲等28件铸有铭文。1963年,又在齐家村东发现了日己方尊、日己方彝、日己觥等器物。1960年,
扶风召陈村发现的散车父器等19件器物。1974年,扶风强家村的师臾钟、即簋等7件器物。1978年,扶
风齐村发现的即簋等器物,都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珍贵青铜器。
    三、甲骨卜辞。
    1977年夏和1979年春,陕西省周原考古队在发掘岐山风雏西周建筑基址时,在房内发掘了两个窖
穴, 出土了大批西周时期的甲骨。 这些甲骨共计17275片,包括卜甲16371片,卜骨687片,其中刻字
292片。后来在扶风县齐家村发现了刻字大龟版1块,牛肩胛骨5片。这样,周原遗址总共出土刻字甲
骨近300片,总字数1009个,有不同的单字360多个,每片字数多少不一,少则一字,多则30余字,内
容有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及人名、地名、官名、月象及其它内容共十大类。时间大都
为武王灭商前后。
    周原甲骨卜辞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对于确定周原的性质和研究周人历史至关重要。它与
殷墟卜辞一样,都是历史研究和古代文字研究的珍贵资料。
    除上述三项之外,周原地区出土了大批制作精美的西周玉器、骨器等物,形式庞杂,数量惊人,
其中虽有一部分为实用工具,但数量最多的是当时的装饰品,反映出周人的审美意识。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