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 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座落在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相传黄帝姓公孙,名
轩辕,号有熊氏,以土德称王,因土为黄色,故称黄帝,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在远古时代,他是当
时的氏族部落首领。后来,他率领部落迁居到河北涿鹿附近。黄帝以他卓越的才能,鼓励农桑,打制
兵器,制作车船。在开发黄河中下游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周围的一些部落,形成了华夏族,奠定了
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广阔疆域,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黄帝在位百年而终。
黄帝陵现高3.6米,周边48米,有砖砌花墙围护。陵前碑石矗立,松柏环抱,庄严肃穆。围墙正
南有明代所立的“桥山龙驭”石碑一通,顺碑往前,原有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 陕西巡抚毕沅所立
“古轩辕黄帝桥陵” 穹碑一通, 但今已无存。在其旧址现有四角飞檐祭亭一座,亭内有郭沫若手书
“黄帝陵”石碑一通。亭前有两座高达十米的土台,相传是汉武帝远征朔方凯旋归来,途径黄帝陵,
为祭祖祈仙而筑。
出古陵园沿山间公路,可到桥山脚下的轩辕黄帝庙。据《黄陵县志》记载,此庙始建于汉代,原
在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年间,枋州刺史李恕奉诏将庙移建在这里,以后各朝都有修葺。进入庙正门
是祭碑厅,厅内整齐的竖立着四十多通碑石,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御制祝文和历代重修陵庙的碑刻。现
存较早的碑刻为北宋嘉裙六年(1061)所立,碑文是当时官府颁发的一道护林通令。还有元代碑两通,
一是泰定二年(1325年)朝廷颁布有关保护陵庙的通令牌,一是至正二十年(1360年)樵溪幕左道人张三丰
的《谒帝陵》诗刻。庙内古柏参天,苍劲挺拔,最大的一棵高达19米,下围十余米,七人合抱有余,
传为黄帝亲手栽植。
自汉以来历代帝王在清明期间,多派祭陵钦差,前来祭扫黄帝陵。
1949年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黄帝陵庙的修葺和保护工作。1955年成立了黄帝陵文物管理所,
195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15.5万元,重新整修黄帝陵祭亭和轩辕庙祭殿、碑厅。1962年黄帝陵被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又拨款重新整修庙门。1992年8月始,国家和陕西省共同出资大
规模重修黄帝陵工程已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各界人士每逢清明节都来祭奠。

传黄帝手植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