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秦公陵园及秦公一号大墓

时间:2006-11-12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凤翔秦公陵园及秦公一号大墓  位于凤翔县城西南秦都雍城遗址南面的三母寺原上。1977年1月
至1980年5月,省雍城考古队对雍城秦陵区进行了首次钻探;1985年10月至1986年2月,雍城考古队再
次对秦都雍城秦陵区进行了钻探和试掘。两次共发现了13座陵园,探出大墓43座,探明了10座陵园有
规整的隍壕,3座陵园的隍壕已发现线索,还试掘了几座陵园的隍壕设施。
    经钻探得知,每座秦公陵园由不同数目的大墓组成,大墓平面作中字、甲字、凸字、目字、刀字
及圆坑六种。中字形大墓共发现18座,最大的是凤南I号秦公陵园墓(已发掘)。中字形墓墓室均呈长方
形,东西各有墓道一条,东道较西道长而坡度平缓。各墓方向270°一301°之间。中字型大墓还有无
耳室、单耳室及双耳室之分,耳室均开在东墓道,若仅有单耳室,则开在东墓道南壁。
    甲字形墓,发现3座。墓室呈长方形,仅有东墓道。
    凸字形墓6座,主室呈长方形,在东壁正中有一短“墓道”,形似“中门”。
    目字形墓发现15座,平面呈长方形,最大的凤南VI号秦陵园中的M16,全长106.4米、宽24.1米、
深14米;最小的为凤南XI号秦公陵园中的M38,全长9.7米、宽4.2米、深11米。
    另外还有刀字墓一座(M43)、圆形坑(K1)一座。
    目字形或凸形墓按其形状及钻探中发现马骨来推测,可能是车马殉葬坑,排列在主墓的右前方。
圆坑K1与安阳大司空殷代杀殉坑类似,但较殷代的规模要大。
    钻探各类大墓时,多发现填泥用炭的情况。陵园上未见封土,在I号陵园M1的墓室上,曾发现许
多春秋时的筒瓦、板瓦,说明有墓上建筑。在不少墓上还发现有绳纹瓦片。
    由秦德公迁雍至献公迁栎阳之间近三百年中,在雍城享国的君主共计十九位,现已发现属诸侯王
级的中字型大墓18座。德公继承其兄武公享国。《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
死,从死者六十六人。”这表明武公之时,秦人从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此后在雍城将奴隶
社会推向高峰。《秦本纪》又称“献公元年,止从死,二年,城栎阳。”这应是秦国向封建社会过渡
的重要标志。
    秦公一号大墓位于凤翔南指挥乡秦公I号陵园内,是第一号陵园内最大的一座墓葬。1976年至1986
年陕西省考古所对一号大墓进行了发掘。
    一号大墓平面呈“中”字形,墓坑深2 4米,口部宽38.8米、长59.4米,底部长40米、宽20米。东
墓道长156.1米、西墓道长84.5米,总面积达5334平方米,是我国目前所知先秦时代最大的土圹木椁墓。
墓室中环绕墓壁有三层台阶, 宽度1.5—6米, 第三台阶中部为椁室。椁室东西长16、南北宽5.7、高
4.2米,顶部有三层椁木,四边及底部有二层椁木,椁木的木结结巴以纯锡浇铸。椁室中部以方木相
隔,分为前后两室,后椁室西南部有一侧室。墓椁中的墓主棺已被压碎,没有找到墓主完整的骨骸,
仅发现一些零散的腭、肢、牙等残骨,以及裹在泥土中的少量绢麻衣物残片。在椁室四周及上部填土
中,发现180多具人殉、人牲的棺椁或箱匣,棺椁盖上有用朱砂写的文字、编号。其中16号箱殉保存
最完整,长2.35、宽1.5、高1.4米,内有一长1.6、高、宽均为0.66米的木框架,木框架内出一蜷曲特
甚的完整入骨架,两壁及两腿分别用绳索捆绑,在捆绑处有三根绞棒。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墓内发现
人殉和人牲最多的大墓。
    该墓经过多次盗掘,墓内仍出土金、玉、铜、铁、石、陶、漆木和丝织品等各类随葬品3000多件,
其中椁室有600多件。出土物中有镌雕双龙的金带钩、镂孔镶绿松石的金泡、金啄木鸟、各种造型精
美的金兽、白玉戈、玉蟑、玉璜、玉璋、透雕玉佩、石鞋、骨钉、陶器及漆器图案,十分精美。出土
的10多件铁铲、铁锸,是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一批铁器。
    根据所出石质编磬残块上的铭文“龚A是嗣高阳有灵” 八字,推断墓主可能是春秋晚期的秦景公
(前577一前537)。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