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文庙旧址,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二年(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几经易名,1992年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该馆是在西安孔庙旧址上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占地3万多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牌最多的石刻艺术宝库,主要为"碑林"与"石刻艺术"两大部分。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分7个陈列室及6个墓志廊与1个碑亭。陈列着从西汉至清历代碑石3000多件。"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集中陈列西汉至唐代的古刻艺术珍品70多件。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部由原先拜祭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为了表示对这位圣人的尊敬,孔庙的门开东西两侧,东门称礼门,西门称义路。南面正门封闭,称塞门,内有华山前西岳庙移来得太和元气坊。号称“天下第一名钟”的景云钟,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钟上刻有各种纹饰图案,雕工精致,形象生动,上有唐睿宗亲笔 书写的铭文夸誉钟声洪亮,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
博物馆的各陈列室,以棂星门中门为主轴线,自南而北对称排列。前半部为临时性专题陈列室,自轴线正中上有“碑林”匾额的碑亭以北为碑林陈列室,西侧为石刻艺术室。
漫步在青石小道,碑林风雅的古香古色悠然而来,成千上万的字碑让人眼花缭乱,忍不住感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深。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石台孝经>>修盖的碑亭。<<石台孝经>>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专门讲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经原文。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陈列室里主要陈列<<开成石经> >,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共计650252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清代补刻的<<孟子>>17面3万余字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并能永久保存,就把这12部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供人们校对。我国自东汉开始,曾先后7次刻经。<<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第二陈列室集中了一批唐代名碑,欧阳洵、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一大批书法大师和正、草、隶、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此地得到了真实的再现。第三陈列室是书法史的介绍,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自汉代到宋代不同时 期、不同风格源流的书体碑石,人们可以通过比较,领悟书法的发展演变脉络。还有四、五、六、七陈列室、石刻艺术陈列室,个个精彩、耐人寻味,这样介绍下去,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啊!
拥有浩瀚的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世人誉为“东方文化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薮”、“世界最古的石刻书库”——这就是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书法及绘画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的西安碑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