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召开考古成果汇报会,对外公布了2011年陕西考古成果,大遗址保护基建项目考古等成果丰硕。全年共对140多个项目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调查面积264平方公里,勘探面积近860万平方米,发掘各个时期遗址近50座,墓葬1000多座。
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告诉记者,经过考古人员的不懈努力,分别就周公庙遗址、秦东陵、西汉帝陵、唐代帝陵等大遗址保护项目,洛南西寺墓群、胡家村唐墓等抢救性考古项目,以及眉县尧上秦汉遗址、杨陵法禧西汉铸铁遗址等基本建设中的考古项目进行了发掘清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秦东陵四号陵园面积达百万平方米
秦始皇父母所在的芷阳陵区在历史上称为秦东陵,位于现今的西安市临潼区西部。秦东陵发现于1986年,现探明有4座陵园,保护面积为24平方公里,保护范围为东至三家坡村,西至韩岭古河道,南至井深沟,北至武家坡。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考古调查表明,秦东陵内埋葬着秦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及秦始皇母亲帝太后等人。2010年10月20日,临潼分局接临潼区文物局报案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东陵一号大墓被盗。警方迅速组织警力赶赴现场,在盗洞洞口提取到鼓风机、撬杠、对讲机及绳子和通风管等作案工具。经进一步侦查和抓捕,犯罪嫌疑人刘某(女)、齐某、肖某、张某、武某、徐某、李某等7人相继落网,对盗掘秦东陵一号大墓犯罪事实均供认不讳。
去年一年来,考古工作者对秦东陵四号陵园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勘探和局部发掘,基本搞清了陵园内地下文化遗存,同时廓清了陵园形制结构。
经勘探确认,四号陵园内除20世纪80年代勘探发现的1座“亚”字形大墓、2座“甲”字形大墓外,新发现了陵园内残存的围绕“亚”字形大墓的东、南、北3段内壕沟及南侧外壕沟,同时还发现1座“甲”字形墓葬和4段壕沟、125座小型墓葬。
考古专家称,秦东陵四号陵园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是由1座“亚”字形大墓居中,双重壕沟围绕的陵园,内外壕沟均为人工修筑而成。考古人员对陵园内的建筑遗址和壕沟的发掘表明,“亚”字形大墓东侧内壕沟为梯形,上宽下窄;“甲”字形大墓外围壕沟深0.5-1.5米。
咸阳首次发现大型秦国贵族墓地
考古人员在去年配合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一处大型秦国贵族墓地,从而填补了秦都咸阳考古长期没发现大型贵族墓地的空白。
据介绍,这处被命名为坡刘墓地的秦国贵族墓地,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渭城镇坡刘村东北部,地处咸阳塬的南缘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属于秦都咸阳西部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等级贵族墓的出土表明,秦都咸阳考古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根据考古发掘,这处墓地拥有108座战国秦墓,主要分竖穴土坑墓、竖穴墓道洞室墓两种类型,其中洞室墓又分单室和双室两种。共出土文物741件(组),其中陶器444件、铜器136件、铁器45件和玉器45件,以及部分骨器、瓷器、银器、泥器、铅器和墓志等。在出土的器物中,陶器以鼎、盒、壶、缶、盆、灯最为常见;铜器中有鼎、壶、盆、带钩、镜、印章等;铁器有环首刀、锸、凿、釜等;玉器则有璧、环、璜、龙形佩、剑饰、玉人、玉塞等。泥器常见的有泥球、泥仓等。
除了近百平方米的大型墓葬等盗扰严重之外,在2座墓中出土有2件铜鼎和1件铜壶,5座墓中出土有1件铜鼎,而36座墓葬的墓坑壁上出现了灯窝,灯窝内置陶豆作为照明用具。部分灯窝顶部可见红烧土,个别陶豆内发现炭化灯芯痕迹。
考古专家表示,通过近年的考古勘探调查,先后在咸阳塬上确定严家沟秦陵、周陵秦陵、司家庄秦陵、贺家北村秦墓等高等级墓葬,已经初步形成了秦陵咸阳陵区。坡刘墓地出土的陶器特征与塔尔坡秦墓、任家咀秦墓可以相比较,初步判断坡刘墓地的时代应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而墓地主人则是秦人贵族。
西周6字甲骨文再现难解之谜
岐山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公庙遗址位于岐山县凤凰山南麓,面积达10平方公里,是一处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大型商周时代遗址。2003年12月的一天,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在周公庙无意间一脚“踢”出了“一片甲骨文”,从此这一被称为世纪大发现的消息震惊国内外。2004年至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便驻扎在这里挖掘,随着考古的进行,刻有“周公”、“文王”、“王季”、“王”、“新邑”等西周时期人名、地名的周代甲骨文陆续被发现,该地随即被称为“西周殷墟”。
长期在周公庙从事考古发掘的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告诉记者,目前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比较多,可以辨识的已经有十几万字。而西周的甲骨文,在周公庙遗址以外发现的文字可辨识的总共不足1100字,而迄今为止周公庙遗址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其中可辨识的文字近2600个,是中国其他地区出土西周甲骨文字总和的两倍多,这使周公庙遗址成为出土西周甲骨文最多的地方。最为特殊的是,这其中有许多甲骨是周公旦本人使用过的,有一坑甲骨发现的将近500字,都是周公旦本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使用的产物,比如东征平叛调动军队时的甲骨,比如营建洛邑占卜用的甲骨等。
在去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新发现一片甲骨,上面刻有6个文字。记者发现,这是一片牛的肩胛骨,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表面较为光滑,并被磨成骨铲的样子,上面的6个字分成了两行,一行为“夆(音 peng) 贞”、另一行为“终贞既吉”。雷兴山解释说,其中“夆、终”两个字为人名,“贞”意思是占卜,“既吉”意思为吉祥、好。也就是说,夆、终两个人为了某事在占卜,占卜的结果吉祥。
考古专家介绍,以前发现的西周时期的甲骨文,上面均出现一个人为某事占卜,而两个人占卜出现在同一片甲骨上,这在西周的甲骨上还是第一次出现,他们是谁,和周公有没有关系,也成了谜。另外,与以往占卜的甲骨不同的是,该甲骨上并没有出现占卜时的钻孔,说明该甲骨没有占卜过的痕迹,因此,该甲骨不能称为“卜骨”,然而上面的文字确实是占卜文字,令人疑惑。更加令考古专家疑惑的是,该甲骨被制作成了骨铲,在以往虽然也发现过甲骨骨铲,然而像这种写有占卜文字的甲骨被改成骨铲却是第一次出现。
秦雍城曾是水上城市
雍城是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其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遗址总体保存较好,是目前战国时代都城遗址中保存最好的城市遗址。但是长期以来,雍城因受破坏较为严重,遗址遗迹多已不清,其城市的具体布局结构仍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早些年对雍城进行考古调查时,关于西城墙的基本走向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本次发掘发现,城墙的里外分层夯筑,土色不一,墙体夯层厚度0.15米,墙外与护城河,以及墙内与白起河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清楚表明其处在双层保护屏障之中。”主持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雍城考古队长田亚岐说,在此次发掘中还发现了道路遗迹。
另外,考古工作者发现雍城曾经为水上城市,其道路走向与布局受河流的制约。
考古工作者根据地形地貌及环境考察,当时雍城西北高,东南低,加之从北山一带的水流通过白起河及其支流穿城而过,使当时的雍城成为水上城市,此次从城址内多处相关遗存中界定出属于秦雍城时期的道路遗迹,其走向与布局往往受到了河流的制约。
据悉,道路与排水系统在中国古代都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明确了道路与排水系统,对于搞清整个城市布局至关重要。雍城的布局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中具有典型意义。
(文/图 三秦都市报记者 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