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西安市临潼区秦东陵文管所对秦东陵“一号陵园”进行大面积考古勘探,以搞清“一号陵园”形制结构、地下文化遗存分布情况等信息,为划定“一号陵园”范围、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研究秦东陵陵寝制度等提供科学翔实的基础材料。
秦东陵“一号陵园”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办事处韩峪乡东北,陵园区域涉及范家庄、马庄、东门村、枣园村等村组。地处骊山西麓的板塬地带,西距秦芷阳城遗址约1.5—2公里,地势呈东高西低的坡梁。坡度为10—30度,南依小峪河,北抵王坡沟,东起范庄及武家坡,西到马庄村东,海拔约557米。
经过本次大规模考古勘探确认,陵园内除20世纪80年代勘探发现的2座“亚”字形大墓、2座陪葬坑、2处陪葬墓区11座小型墓葬及4处建筑遗址外,勘探新发现了陵园四面壕沟,陪葬坑12座,小型陪葬墓区3处共计161座,建筑遗址11处;其他时代古墓葬37座,晚期坑19座,窑址8座,井址4座,晚期冲击沟2处。
一、年度勘探取得的重要收获
1、确定了秦东陵”一号陵园”的具体范围
本次对秦东陵”一号陵园”所在区域的全面考古勘探工作,已确定了”一号陵园”的具体范围。东起范庄及武家坡村,西到马庄及东门村西,南起范家村,北到枣园武三队。以陵园壕沟为标志,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1180米,东西宽695米,陵园面积824230平方米,合1236.34亩。
2、搞清了秦东陵”一号陵园”的形制结构及陵园内地下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
秦东陵”一号陵园” 由壕沟(东、南、西、北四条)、“亚”字形主墓葬(两座)、陪葬坑(14个)、建筑遗址(11处)及小型陪葬墓(161座)构成。
陵园壕沟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1180、东西宽695米,四角连接处,除东北角完好外,其余三角均被自然和人为破坏已不存在,特别是西北角地处现存冲沟外延的低凹地带,壕沟已不复存在。东、西壕沟中段偏南处(正对ZM2的东、西墓道)各有一处缺口, 应为”一号陵园”的东、西门址。
两座“亚”字形主墓葬位于陵园中部偏南,各由东西南北四个墓道组成。陪葬坑主要分布在主墓墓道夹角处及东西方向。陵园建筑遗址主要分布在主墓南北方向。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陵园壕沟内侧50-80米范围内,形制有长方形竖穴洞室墓和方坑竖穴式墓两种,以陵园东北角及东南角分布相对比较密集。
二、年度工作意义
1、从勘探结果可以看出,秦东陵”一号陵园”既具有凤翔雍城秦公陵园有壕沟无陵墙的陵园特点,也有秦统一后直至汉代帝陵南北向长方形的形制特征。
2、秦东陵”一号陵园”在布局上,两个“亚”字形墓居中,小型陪葬墓分布于陵园壕沟内周围,陪葬坑除分布于主墓道夹角处外,大型陪葬坑分布于主墓的东西方向,而建筑基址基本分布于主墓的南北方向。
3、此次勘探中,虽经全面普探加多方重点探寻仍未发现类似于咸阳“周王陵”所勘探发现的双重壕沟、双重垣墙结构中的外垣墙、内壕沟、内垣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咸阳“周王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1期。),这可能是与战国晚期正处于秦王陵不断发展变化和尚未最后定型阶段有关。
4、此次勘探发现的建筑基址中,位于主墓西北的一组建筑范围较大,中部虽经后期冲沟冲毁及后期农业生产破坏,但是,从勘探结果来看,其结构应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建筑遗存,其结构可能与秦始皇帝陵园封土西北部发现的陵寝建筑遗址形制相同,可对文献记载的陵寝建筑补正,东汉蔡邕所著《独断》中说:“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可能代表了这种在帝王陵园中设陵寝建筑始于秦东陵“一号陵园”。
5、本次勘探发现的两座“亚”字形主墓葬形制结构、尺寸、陪葬坑数量、开口层位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另从2010年11月,公安机关破获的秦东陵的盗墓团伙,从犯罪分子手中缴获的盗自秦东陵“一号陵园”M2的“高柄漆豆1件、残漆豆足座3件”判断,M2为秦昭襄王的陵墓,与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唐八子被追封为太后,“合其葬于先王(秦昭襄王)”相符合,我们推测,秦东陵“一号陵园”应为秦昭襄王和唐太后的“茞陵”。
6、勘探发现的陪葬墓中,陵园东北部有一座“甲”子型墓,且周围还有陪葬坑,可能为“一号陵园”的陪葬墓。
7、此次勘探结果补充了20世纪80年代秦东陵”一号陵园”考古工作的不足,也更正了学术界对秦东陵陵园范围、形制结构等方面的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