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台文化,因1959年发掘华县老官台遗址而得名,是陕西境内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也是黄河流域区别于裴李岗文化、北辛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之一(有的学者认为,老官台文化与大地湾文化下层类同,后者遗物丰富更具有代表性,可称为大地湾文化)。据C14测定,老官台文化的时代距今约8000~7000年。迄今,全省共发现遗址40余处,主要分布于关中的渭河、泾河流域和陕南的汉江、丹江上游地区,两地区的数量约各占一牛。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有:华县老官台和元君庙、渭南北刘和白庙村、临潼白家和零口、长武下孟村、宝鸡北首岭、商州紫荆、西乡李家村、南郑龙岗寺等。这类遗址一般位于依山傍水的较高台地上或两河交汇的地势较高处;面积一般较小,多在l万~2万平方米之内;文化堆积较薄,厚度多在l米以下。遗迹分布零散而稀疏,遗物贫乏,在多种文化共存的遗址中居于最下层,不易暴露而较难发现。
老官台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经济生活以粟作农业为主,渔猎、采集经济占相当的比重。聚落和房屋面积均较小,房屋多为结构简单的圆形半地穴式,居住面为长期踩踏形成的硬土面。窖穴有圆形、长方形、袋状、不规则形等,一般较小而浅。墓葬形制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常见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和瓮棺葬。石器分为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石器较多并含有少量的细石器;磨制石器一般仅磨刃部,有斧、刀、铲、凿等。陶器均为手制,胎壁厚,火候低,硬度较小;多为夹细砂陶,泥质陶很少;陶色多呈红褐色,表面常见灰或黑色斑块,往往有器内表黑而外表红的现象。纹饰以绳纹最常见,还有锯齿纹、乳钉纹、戳划纹和少量简单的彩绘等。主要器形有三足罐、三足钵、圜底或平底钵、圈足碗、小口鼓腹罐等。
老官台文化前后延续了一千年左右,依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陶器的演变,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距今约8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丹江上游也有发现。代表性遗址有临潼白家、渭南北刘下层和商州紫荆下层等。陶器均为夹砂红褐陶或灰褐陶,不见泥质陶;纹饰以交错绳纹为显著特征.也有锯齿纹和少量彩绘等;代表性器形有直筒形三足罐、三足或圜底钵、圈足碗、小口鼓腹罐等。值得重视的是,临潼白家遗址内发现有迄今为止最早的彩陶,对探讨中国彩陶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晚期:距今约7000年前后,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除渭河流域外,泾河中、下游和汉江上游也有发现。代表性遗址有宝鸡北首岭下层、华县老官台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也有泥质陶和灰陶;纹饰多为斜行或垂直的细绳纹,也有附加堆纹、戳划纹及少量的彩绘;代表性器形有鹅卵形三足罐、平底或圜底钵、圈足或假圈足碗等。
李家村类型,因1960—1961年发掘西乡李家村遗址而得名,是汉江上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时代距今约7000年。已发掘的遗址有西乡李家村、何家湾和南郑龙岗寺。李家村类型的遗迹也发现较少,主要有竖穴土坑墓、瓮棺葬、窖穴、房址及陶窑。石器以磨制的扁平舌形铲、斧、凿和打制的刮削器、有肩石铲居多。陶器以泥质内黑外红陶和夹砂灰白陶为主,陶质松脆,器壁较薄而匀整;纹饰以线纹、绳纹为大宗,未见彩陶;器形主要有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及双耳细颈壶等。李家村类型的主要特征大体与老官台文化晚期相同,但又显示了一定的地域特色,是老官台文化晚期的一个地域类型。
关于老官台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从地层学的研究来看,宝鸡北首岭、渭南北刘、西乡何家湾、南郑龙岗寺等遗址中,多次发现了老官台文化早于仰韶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大量的C14测年数据也表明,老官台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早期。近年,还发现了可能填补老官台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缺环的“零口遗存”。从文化内涵的比较来看,一方面,二者的主要文化特征差别明显,应为两种不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另一方面,在老官台文化晚期遗存中,也有一些与仰韶文化早期遗存相同或相似的因素,如圆形半地穴式房屋、仰身直肢葬等,而陶器中的圜底钵、平底碗、折腹罐、细颈壶等则十分相似。从而表明,老官台文化与仰韶文化是渭河和汉江、丹江上游地区前后相继的两种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承袭与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