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近代史迹

时间:2014-05-13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地处西北一隅、承袭着历史重负的陕西,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在步入近代的进程中,陕西人民历经了探索的磨难,也谱写了奋斗的光荣。本图共收录以碑刻为主,还有各类旧址、遗址、建筑和墓葬的近代史迹370余处(革命根据地史迹另列),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等方面,构成了陕西百余年史的实物佐证。 

  1862年,蓝大顺率川滇起义军由四川进入陕南,1863年进军关中,威胁西安。1862年4月,太平天国西征军陈得才部人陕,进逼西安。陕南、关中的一批碑石中,多记有反映上述两支义军活动的史实。汉中的“忠烈大冢碑”,是太平军攻占汉中的实证。在周至,遗留着蓝大顺军为解决饮水修筑的水渠。白河的“援兴安郡道中沉炮碑”,记述了镇压太平军的清军不慎将火炮沉入汉江一事。陕北横山的“华沙阿跪奉奏碑”,则载有陕西官员为清廷镇压太平军劝捐军饷,向州县额外征收地粮的情况。 

  1866年.西捻军由张宗禹率领,从河南突人陕西。翌年1月,在西安十里坡大败清军。后在左宗棠湘军的压迫下,转战陕北。此时,陕西回民军自甘肃东归,与西捻军联合抗清。在陕北和关中,除有一批反映两支义军活动的碑石外,还保留着许多农民军抗清或民团、村民驻守自保的寨堡、崖洞,以及战场遗址、瘗埋战死军民的“忠义冢”、“回回冢”、“白骨塔”等。在一些地方,回民军的抗清斗争已演变为回汉之间的仇杀,屠戮之烈,连及妇孺。关中等地的一批碑石、墓志,即有“子黎载道,靡所止居”,“老者俯首就戮,弱女艰于徙一任残污”,“同族妇女投井死者四十余人”等记载。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国事危急,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爱国人士倡导变法维新。1898年,康有为发起成立了维新团体保国会,首批人会者186人,陕籍就达34人。有“南康(有为)北刘”之誉的著名教育家刘光

  (古愚),是陕西维新派的领袖。他发表维新主张,改革教育,传播西学,筹划兴办民族工业。任山东道监察御使的宋伯鲁,在北京积极参与维新活动,事败,被革职通缉。二人的墓仍存。刘光 墓志、墓碑共4000余言,载其生平及道德人格,感人至深。变法失败后,后党执政,义和团兴起。时任军机大臣的长安人赵舒翘,因支持利用义和团,辛丑议和时被清廷赐死于西安。陕北籍副将王明福,曾督马步兵10余营攻打北京东交民巷。一文一武,二人的旧居或墓地犹在。 

  清朝末年,陕西各地反对帝国主义教会和封建压迫的斗争也相继发生,较重要的史迹有陕南的南郑“经堂湾教案碑”、平利“洛河教案碑”和关中的“张化龙碑”等。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陕西是中国北方同盟会活动较早的地区,也是武昌起义后率先响应的省。其后,又有反击河南、甘肃清军的东、西路战役和参加护国、护法运动,均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1906年,井勿幕由日本归国,成立了同盟会陕西分会,任支部长。此后,他联络会党,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又领导了陕西的护国、护法斗争,不幸英年遇害,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其墓朝东南,以志心向革命。至今,辛亥西安起义旧址尚在,参与上述革命活动的领导人、活动家和军事将领张风翙、李仲特、张云山、张伯英、樊灵山、宋向辰、杨仁天、焦子静、柏筱余、朱子桥、郭希仁、刘守中、耿直、高峻、郭坚、董振五、张义安等人的墓或活动史迹仍然保存。 

  1926年,直系军阀刘镇华进犯陕西,国民军李虎臣、杨虎城坚守西安达8个月(俗称“二虎守长安”),城内病、饿、战死的军民逾5万人。解围后,于右任、冯玉祥率军民埋葬死难者于西安新城外并修建亭、祠,辟为革命公园,永久纪念着这悲壮的一页。在省内各地,还存有不少冯玉祥、于右任刊刻的碑石、墓志,其中“悼李大钊二十烈士碑”,是冯玉祥督师潼关时闻李大钊遇害后所立。 

  大革命时期,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陕西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大革命失败后,举行了渭华等多次武装起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1935年,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2月爆发了西安事变,在中共的推动下,事变和平解决,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如今,事变旧址张学良公馆、“止园”、杨虎城新城公馆、新城大楼、高桂滋公馆、五间厅、“避难亭”(今兵谏亭)等仍完好保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在陕北宜川,存有国民党二战区的长官部、兵工厂等旧址.以及一批保卫黄河西岸的碉堡、工事。在府谷,黑龙江省流亡政府修建的“忠 烈祠”、“秀芳图书楼”尚在。为支援抗日,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凤县创办了机械、纺织、采矿等合作社及“工合培黎技校”,其部分旧址仍存。在关中等地,还遗留着为抗日做出贡献的杨虎城、邓宝珊等人的旧居及许多“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清朝末年,陕西的近代工业在艰难中起步。在铜川一带,煤炭开采有了进一步发展。该地的两通碑,记有“窠井”(煤窑)招工、工价、工人病伤、抚恤等规定,是研究陕西近代工业萌芽的珍稀资料。建成于1907年的陕北延长“延一井”,则以中国大陆上第一口石油钻井而弥显珍贵。1902年,西安邮政局始建,1914年,陕西电话局成立,标志着陕西近代通讯业的发端。在西安,两局的旧址仍存。30年代,陕西的民族工业和水利、交通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华纱厂是西北地区首家机械纺织企业,今仍存有厂门和部分车间。由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修建的泾惠渠、洛惠渠、汉惠渠等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效益,并存有纪念亭、纪念碑等。修筑于其时的陇海铁路(陕西段),宝(鸡)汉(中)、川陕、秦陇等公路,则多遗有纪念碑或摩崖。 

  19世纪末年,陕西的近代教育在新旧文化的斗争中产生。在教育比较发达的西安、泾阳、三原等地,一批以“关学”为宗旨的书院相继开始讲授西学或改变为新式学堂,其中最早者,是刘光

  任山长的“味经书院”。1897年,陕西第一所官办的新式学堂——“崇实书院”建立,刘光 兼任山长。这两座书院与三原的“宏道书院”,培养过于右任、李仪祉、吴宓等一大批人才,为陕西的近代教育贡献卓著,今部分旧址或遗址尚在。民国初年,陕督张凤翙创办的西北大学,是陕西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今仍存有部分旧址。其后,全省各地相继建立了一批包括职业学校、女子学校和教会学校在内的新式学校,今多存有旧址或碑石。易俗社剧场和阿房宫大戏院建于30年代,旧址尚存,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陕西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陕西各地,还有一批从思想、道德、天灾、赈济、民俗等方面反映丰富社会生活的史迹,细细体味,使人五感铭中。蓝田牛兆廉(有墓),著名教育家,他笃奉理学,主持赈灾、禁烟甚力,西安辛亥起义后携眷人山,多次拒绝军政府相邀。1926年刘镇华围攻西安时,杜绝刘的造访。1933年又纠合义勇,通电全国抗日,决心殉国,是陕西近代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小说《白鹿原》主人公之一朱秀才的原型,即为其人)。郃阳“重修五侯庙碑”,记有“辛亥二月,尔时朝廷锐意变法”,“钜至秋而各省告变革命”,“尚不知伊于胡底”。所署新旧合璧“中宣华统民三国元年”(1912)款,用心良苦。千阳、武功、西乡的3通碑,俱署“洪宪”年款,或额题“皇清”,或文称“帝国待诰”。反映厂一些人不满共和、留恋帝制的怀旧情结。1877年、1883~1884年和1929年,陕西久旱大馑,人口锐减。各地的一批碑石中,记载了当时“米珠薪桂,斗粟万钱,饿莩遍地”,“野无青草”,“十室九空”。“卖子当妻,疗贫无术”,以及迁往山区“就食”等史实,是研究陕西灾荒史的珍贵资料。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