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古城址保存较多,至今,全省已发现商周至宋元时期的城址(含寨堡遗址)250余座,绝大多数位于陕北(170余座)和关中(近70座)。其中,代表着古代城市最高等级的,是一批都城或都邑。
周人的发祥地周原岐邑,是陕西最早的都邑。其后,西周建都于丰、镐,东周的秦国相继建都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和咸阳,直至秦统一。西汉、新莽都长安,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均以汉长安城为都。大夏都于统万。隋建都城大兴,唐因其址扩建,名长安。仅西安地区,就有11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千余年,为中国古都之冠。考古发掘显示,历史上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的都城,不仅规模巨大,宫殿建筑宏伟,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汉、唐长安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
周原遗址面积约30平方公里,尚未发现作为都邑的城垣。在岐山,发现了两道长700余米、相约550米的东西向墙垣;墙体用“散夯法”筑成,南墙的时代约在西周晚期,著名的风雏宫室遗址即在其中。在扶风,发现了边长约700米的方形周城。若以大型建筑基址做为周原的中心,制骨、制陶作坊位于其东南,中小型墓主要分布在南和西南方,大型墓在北部边缘山中。丰镐遗址由于西汉开凿昆明池的破坏,现存中心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未发现城垣。在丰京东北部的高地上,已发现大型夯土基址14处;在其西部,则发现了最大的一处公共墓地。在可能是镐京的中心区域内,也发现了多处建筑基址、制陶作坊遗址和墓葬。
秦都雍城平面近方形,面积约10平方公里。城垣夯筑,已发现3座门址,宫殿区分布于城内中部、北部和城近郊四周;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位于城西南,族墓地在城南。秦都咸阳现存面积约20平方公里,未发现郭城城垣。宫城位于城址北部,规模恢宏的阿房宫建在渭河南岸.铸铁、冶铜和制陶作坊分布于宫城的西和西南部。城外西北侧为墓葬区,战国晚期的秦王陵,则远离咸阳而在渭河以南。
汉长安城平面近于方形,面积约34平方公里。城垣版筑,辟有每面3座共12座城门。城内有八街九陌,宫殿区位于城中部和南部,商业区位于西北角,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在城外,还有建章宫、礼制建筑、上林苑、昆明池等。西汉的11座帝陵,9座坐落于城西北的咸阳原上,2座位于城东南;中小型墓多发现于城郊东部和东南部。
突兀于毛乌素沙漠的统万城仿汉长安城而建,是关中以外唯一的都城。现存城址包括外郭城和平面略呈长方形的东、西城。墙体以砂、粘土、石灰混合夯筑,细密坚硬,色呈灰白,宽度加上马面达30米,角楼台基最高至30余米。在城内,还存有高大宫殿建筑台基。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其城制对邻近国家的都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总体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外郭城夯筑,每面辟三门。城内北部中央为宫城和皇城,兴庆宫位于东部,大明宫在东北隅,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各坊分布于宫城、皇城的左右和南面,城东南隅还建有芙蓉园和曲江池。仅城址内,已发现的城门、宫殿、官署、寺庙等遗址及文物出土点就达百余处。唐代的18座帝陵,则绵延于远离长安的渭北山塬地带。
陕西都城以外的城址,主要包括郡、州、县故城,军事城堡和一些尚未确定性质或名称的城址,正式发掘的较少。
商周时期的城址共发现30余座,大部分位于关中。时代最早者。是相当于商代晚期的陕北李家崖城址。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长近500米,最宽200余米。城垣以堑山为主,少部分为土石相间夯筑或内夯筑、外砌石,墙基最宽近9米。经对城内外房址、窖穴和墓葬的发掘,证实其属于北方地区的青铜文化遗存。春秋战国的城址明显增多,其中已确认名称的,有阴晋、宁秦、重泉、芷阳、频阳、好畤、商邑、高奴等故城;尚未确认的,有华县骞家窑、临潼田市等城址。这些城址小者边长为数百米,大者面积达l~3平方公里。城垣基本为夯筑,遗物以瓦、瓦当、陶器最为常见,部分城内发现有陶窑、水井、铜器、铁器、货币和含有城邑名称的陶文。
秦汉两代的城址已发现40多座(不含长城沿线的障城)。在关中,已确认的郡县故城有夏阳、陈仓、邰县、骊邑—新丰、华阴、阳陵、左冯翊、杜阳等,大者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上。城垣夯筑,城内多遗有夯土基址和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城外则有汉墓暴露。陕北的城堡多带有军事性质,主要发现于榆林地区或秦直道两侧。城一般建于山峁或高地上,面积较小,边长或直径多在500米以内,小者仅百余米。城垣多为夯筑,遗物常见筒瓦、板瓦及各类陶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城址仅发现10余座,多数集中在陕北,较著名的有代来、丰林、临真、银州、魏平等郡县故城。而突出军事功能,是这一地区建城的主要特点。上述城址一般规模较小,边长多在300~800米之间;城垣坚固,多筑有瓮城、马面等防御设施。前秦的军事重镇代来城平面方形,边长近500米,墙基最宽达15米,四面建有坚固的城门、瓮城、角楼墩台、马面和马道。大夏丰林城平面呈三角形,城垣坚固,现存的两面城墙高7~9米,有极长且密的马面数十座,在军事上“深可为法”。
隋唐五代的州县故城共发现30余座,如关中的豳州、鹿苑、栎阳、麟游、普润、凤泉、美原、长宁、永寿、奉天和陕北的麟州、府州、延州、宽州、丹州、鄜州、吴堡、直罗、三川、延水、甘泉、敷政等,城边长一般在数百米至1公里左右。陕北的城往往建在山上或地势险要处,平面形制不规则,多设有马面和瓮城,突出了军事的需求。五代府州城平面呈曲尺形,周长2320米;城垣内夯黄土外砌条石,高7.2米,辟大小六门,其中两门筑有瓮城。唐麟州和五代吴堡城,城垣夯筑或石砌,高大坚固,均建有瓮城、马面或马道。
宋元时期的城址保存最多,迄今已发现近130座。其中州县故城较少,有三原、淳化、肤施、延川、坊州、绥德、青涧等,多数沿用至今。军事性的城、堡、军、寨为数众多,集中分布在北宋与西夏、辽,金与西夏接壤的陕北地区。较著名的有定边黄花城、安达城,吴旗铁边城、白豹城,志丹金汤城、德靖寨、保安军,安塞塞门寨、万安寨、安寨堡,子长丹头寨、安定堡,榆林罗兀城、佳县葭芦寨、通秦寨,神木太和寨等;其中的吴旗铁边城,是宋与西夏的互市榷场之一。这些城址多位于北宋边境内侧一线的交通要道或高地上,一部分呈串珠状向内地延伸,其间以道路和烽火台连缀。城边长或直径一般在200~800米之间,逾1公里的较少。墙垣以夯筑为主,也有堑山、石砌或砖砌者。有的筑有马面、瓮城或设有多重墙垣,一些城内外还建有高大的烽火台。定边石城子城址外侧的山峁上,挖凿成纵横多道、相互连通、宽约10米的沟壕,其间筑有高墙和数个孤立高地,是一处较为特殊的防御工事。各城寨的遗物,以瓷、陶器,砖、瓦、钱币为多见,还发现镞、刀、马扎等兵器。安塞塞门寨出土的北宋元符三年(1100)碑,记载有当地收埋宋与西夏交战中的双方遗骸一事,以及神木太和寨出土的金“葭州宣义军第三指挥使记”铜印,都是这一时空边战频仍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