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子为什么要“问鼎”

时间:2006-11-20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楚子“问鼎”是我国古代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三年》;以后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里也谈到了这件事,文字与前者虽有些差别,但内容是一致的,应来源于《左传》等书的记载。
    “楚子”是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于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据古书记载,庄王即位之初,不理朝政,终日沉湎于饮酒作乐之中,后经申无畏等大臣的规劝,终于奋发起来,而“一鸣惊人”。他在位时期,楚国非常强盛,为了和晋国在中原争霸,他先后用兵于陈、蔡、郑、宋等国,又乘攻伐洛水流域的陆浑之戎的机会,陈兵东周边境,炫耀武力。周定王立即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别有用心地问王孙满周之九鼎“大小轻重”。王孙满追溯了九鼎的历史后,十分严肃地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庄王为什么要“问鼎”呢?而周大夫王孙满为什么又不许他问呢?这必须要从鼎的性质与功能说起。
    铜鼎是在商周时代发明和发展起来的,但鼎这种器物远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过那时是用陶土作成的陶鼎。器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口沿上有对称的两耳,是日常生活炊煮食物的用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青铜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模仿陶器的器形来铸造青铜容器,有形状各异的青铜器。在传世品和考古发现的商周铜器中,鼎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商周的初期,铜鼎的性质与功能可能与陶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后来,奴隶制礼乐制度不断加强,它的性质与功能就起了根本变化。在奴隶制礼乐制度下,赋予了不同等级的奴隶主贵族以不同的特权,使国家权力得到有秩序的分配,反映了“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区别,从而更有效地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铜鼎是最重要的一种礼器,它和其它青铜礼器一样,又称为青铜“彝器”,“彝器”就是“常宝之器”的意思。这时的铜鼎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炊器了,而成为礼乐制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被视为统治权力的象征和指示物,而广大奴隶和平民是绝对不能使用铜鼎的,甚至使用陶鼎的权力也被剥夺了。铜鼎的政治价值对奴隶主来说犹如命根子一样重要,所以,他们是极为重视的。
    周定王时,周王朝已严重衰落,强大的楚国自有取周而代之的企图。楚庄王问鼎,显示了他对周王朝的轻蔑,是向周王朝的挑战。而周大夫王孙满为了维护当时已风雨飘摇的奴隶政权,自然是不允许楚庄王问鼎的轻重,必然要说些硬话,说“在德不再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意思是周政权还可以维持下去,还可以成为天下的共主,并警告庄王,今后不要问鼎的大小轻重了。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问鼎”比喻为图谋王位。但今天“问鼎”一词的含义已经更为广泛,一般把有雄心壮志、想得到更高的位置称作“问鼎”。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