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节”

时间:2006-11-20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中郎将苏武持节护送匈奴使者返回匈奴。到匈奴后,遭匈奴囚禁。因他不肯投降,被送到北海无人处牧羊。苏武只身一人来到北海,给养断绝,靠挖野鼠洞中的草籽充饥,但他“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所持的“节”代表什么?为何要“卧起操持”、形影不离?实际上节的作用有两点:一是汉代使臣所持的节,是皇帝授予的,以表示持有者是皇帝代表的身分;二是对于使臣来说,他持的节又是皇帝和国家的象征,保护它也体现出其对国忠贞的感情。因此,苏武在艰苦危难之中手不离汉节,正表明了他誓不叛汉的决心。在《汉书•张骞传》中,也记录有当张骞由西域返汉时遭匈奴扣留,“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这也同样表现出他对汉的
忠诚。
    不仅汉廷派往匈奴等处的使者持节,皇帝派往分封于各地的诸侯王的使者,同样要持节。同时使者也一定要人在节在,以示忠贞。正由于使臣持节,故此使节联称,这个词沿用至今,现在我们还常称各国派驻他国的外交代表为“使节”。
    在汉代,除了派出的使臣以外,凡传达皇帝命令时,也凭节为信。汉代节是很重要的凭信。由于汉节如此重要,所以汉廷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节的官员,名叫“符节令”,他的主要任务是“凡遣使掌授节”。同时,严禁私造汉节。
关于节的使用,可上溯到秦代,下沿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汉书•高帝纪》,秦王子婴在霸上向沛公(刘邦)投降时,封皇帝玺符节。魏晋南北朝时的“节”,主要用于军事方面。而汉代的节,据《汉官仪》记载,是“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牦牛尾为其眊(mào音冒)三重”。汉尺约合今 23公分,可知是在一根约长1.8米的竹柄上,束有三重用牦牛尾制的节旄。西汉初年,节旄是染成纯红色的,武帝以后,在节上加黄旄。这种节的形象,在汉魏六朝的画象中可以看到。
    赐节的制度,隋唐以后已经衰落。但节的形象还一直保留在皇帝时的卤簿之中,它的形象日趋华丽,仅具装饰意味,已失去汉晋时的含意。在古代,除了秦汉使用的竹柄毛旄的节以外,在周代还使用另一种类型的节。那是用劈开的竹筒制成的,或者用金属铸成竹节的形状,例如1957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著名的鄂君启节,是铜质,铭文错金,那是楚怀王颁发的陆路和水路通行证,在限定的行期和规定的车、船数目之内,行经关卡时凭节可免税。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