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座次的尊卑和堂室制度

时间:2006-11-20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要了解古人的座次尊卑,首先要了解古代的堂室制度。
    在古代,贵族不论住的寝也好,还是祭祀用的庙也好,一般都是堂室结构,即这种建筑有堂有室。堂与室同建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台基根据主人地位的尊卑,有高低的不同,所以堂有前阶。要进入堂室必须升阶,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升堂”。堂和室上面同为一个房顶所覆盖。堂在前,室在后,堂大于室。堂室之间以墙相隔,在墙的西边有窗(牖you),靠东边、北、西三面有墙,东墙叫东序,西墙叫西序,南边邻廷(院落)大开,形式仿佛今天的戏台。堂中有两个大明柱(楹)。荆轲刺秦王,秦王绕柱逃避,就是这种堂间大柱。堂上不住人,是贵族们议事、行礼、交际的场所。室为东西长而南北窄的矩形,分寝室和庙室两种。庙室为祭祖之地。
    古人在堂室中进行议事或礼仪活动时,其座次尊卑的排序有两种。(1)堂上的座次排序。在堂上面南背北之位为最尊,其次为面西背东之位,再次为面对背西之位。我们有京剧里常常看到这样的地面:国君面南背北地端坐于龙案后,大臣们按尊卑次序出场,面朝北一字排开,遥向君主主施礼,之后文东武西侍立两旁。在大臣们北面朝君时,必定是以东为上,即按官位高低从东至西站定。也就是说,右为上位(尊位)。正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说,蔺相如当了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廉颇很不服气。(2)室内的座次排序。面东背西是最尊之位,即所谓东向坐(在室的西墙前)。其次是面南背北之位(在室的北墙前)。再其次是面北背南之位(在室的南墙前)。最卑之位是面西背东的席位。《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关鸿门宴的座次记述,是古人室内礼节性座次的真实写照:“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之所以不惜笔墨,一一写出每个人的座次,就是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长自居的骄傲心理。另外,这种室中以东向为尊的方式,在贵族的祭祀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以天子祭祖为例:天子祭祖均在太祖庙的太室中举行。神主的位次是太祖,东向,最尊;第二代神主位于太祖的左前方,南向;第三代神主位于太祖右前方,北向,与第二代神主相对;第四代神主位于第二代之东,南向;第五代神主位于第三代之东,北向,与第四代神主相对;第六代神主在第四代之东,南向;第七代神主在第五代之东,北向,与第六代相对。主人在东边面向西跪拜。太祖居中,其左边这列叫昭,右边这列叫穆,这就是古代所谓昭穆之制。知道了这种昭穆制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古代室内的座次尊卑。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