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话端午

时间:2006-11-21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农历五月五日是中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此节又称端五、端阳、端节、午节、重午、重五、地腊和天中等。
据《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就是事物的初始;午,是十二地支之一。原来“端五”只意味着每月初五日。由于“五”与“午”同音,因此,端五又称“端午”。后来特别将五月五日称为端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宋璟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此后,“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每到端午这一天,民间有吃粽子(古代又叫角黍、筒粽)、竞龙舟、插艾悬菖蒲、饮雄黄酒、戴香包等习俗。有关端午节的起源,长期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起于纪念屈原说。这是流传最久广的说法。南朝梁代吴均的《五花丝粽》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皆汨罗遗风也。”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汨罗江。传说当时楚国人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这便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屈原投江之后,人们每年五月五日用楝叶、芦叶包裹粽子,这便演化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二是起于恶日说。自战国至西汉,人们总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这天出生的孩子即为不祥之兆,有“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故此日必须驱邪除恶,遂有用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作赤灵符着心前,以五采丝系臂,作续命缕等习俗。三是起于夏至说。按节令,农历五月五日正当夏至之时。此际人们蓄采众药,并蹋百草,插艾悬于门户之上,以蠲(juān)除毒气,又蓄兰沐浴,避邪防病,后渐演为节俗。四是起于吴越民族图腾祭说。另外,汉代农历五月五日还有纪念介子推、伍子胥、孝女曹娥、苍梧太守陈临等说。有关介子推一事,显然与寒食节来历相混,而其余诸说,仅为地方性习俗,影响十分有限。
    在以上几种说法中,不管哪种传说久与近、和者多与寡、地域广与狭,而吴越民族图腾说在理论研究和考古证实上则得到社会众多人士的普遍认同。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曾对此作过详尽而精辟的考证,他认为,端午节是四五千年前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以龙为图腾)祭的一个节日。为了表示“龙子”的身份,吴越民族在每年五月五日这一天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他们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扔到水里献给神龙吃。他们还把乘坐的船刻画成龙的形状,配合着岸上急促的鼓声,在水面上作各种游戏和竞赛划船,既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最早由来。
近年来,考古研究的发展和挖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证实,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比较科学的。中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从挖掘的原始文化遗存和历史传说结合起来看,中国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团族,即史称的百越族(属吴越民族),端午节就是由他们创立的。东汉以后,这一欢庆端午节的风俗向北方传播,渐渐成为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流传数千年的民谣叙述了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民间还有饮雄黄酒、戴香包、悬艾草、簪菖蒲、挂钟馗等习俗。人们熟悉的《白蛇传》中的白娘娘,就是因为在端午节时经不起许仙的诱劝,喝了几杯雄黄酒,才显露了原形。
    戴香包,是各地都有的习俗。每逢端午节,尤其是妇女和儿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彩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就发展成“香袋”了。唐代,香袋又有了发展,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香球里装的一般是雄黄、艾叶、冰片等。每当端午节前后,正值天气逐渐变热、蝇虫飞动、疫病萌发之时,佩戴一只香包,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门插艾,《山堂肆考》记载:“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人们按照古习俗,常用艾叶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其用意也是为了驱除虫害与邪恶。艾叶是一种菊科植物,可加入食品中。《本草纲目》上说:“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灸疾病。”至于用白芷烟熏内室、门挂钟馗像等习俗,都是为了凭吊屈原、驱除虫害,古人故有“端午吊屈应驱邪,青烟袅袅千万家”的诗句。
端午节乃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绵绵数千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一种印记,一种情结,深深烙在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中。
    在中国传统佳节——端午来临之际,在前不久传出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之后,我们会更加珍视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唤起敬重之心,高度重视我们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