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镐—长安—西安(三)

时间:2006-11-23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五代、宋长安城  孕育长安城的关中地区虽有被山带河、沃野千里的优点,但地理位置不大适中,难于应付政治斗争却是它无法克服的缺点。自唐末以后,随着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和满族的兴起,政治斗争的中心已逐渐转移到北方,建都长安显然不能适应。随着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运交通的发达,自五代以后,再没有一个王朝定都位于西北的长安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关中建都,地理位置不大适中,远在周代就已发现了这一问题。周人都于丰镐,后来又营建洛邑(今洛阳),说它位置适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当然,就其实质而言,是为了把洛邑作为一个据点,加强对殷人的统治。西汉都于长安,由于鞭长莫及,吴楚七国之反,竟然使中央政府大为震惊。隋唐王朝定都长安,后来又把洛阳作为东都,就是为了照顾全国各个方面,以加强统治。由此可见,关中这种地理位置上的缺陷,由来已久,就是在这里建都的王朝也感到美中不足。随着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长安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经济发展的重心和海洋交通要道,不仅难于作为国都,连它的名称也不能不给予改变,从长安到改名西安就是这种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
    五代时期的几个小朝廷的国都游移于开封与洛阳之间。北宋统一以后,虽有宋太祖迁都洛阳、长安之议,但终于未能实现。中唐以后,我国社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长江中下游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富庶的经济地区。两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重心已彻底南移,南重北轻的形势已完全形成。因此,中唐以后的统一王朝,其财政收入都必须依赖于东南地区。长安远离全国经济中心,随着唐帝国的灭亡,终于失掉了国都地位也是很自然的事。我国各统一王朝的国都,由于政治、经济上的原因,其发展趋势基本上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转移。长安不再被选作国都正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末,长安城屡遭破坏,城大人少,难于防守,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匡国节度使韩建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将长安城加以缩小。韩建放弃了外郭城和宫城,只留皇城,并将其加以修葺,是为“新城”,即五代、宋代长安城。长安城缩小后,长安、咸宁县治被隔在城外,故在城的东西又修建了两个小城作为二县的县城。在长安城的历史上,把长安、咸宁县治划在城外这还是第一次。所以造成这种情况,除缩小后的长安城面积有限以外,当时正是战争年代,三城并列,互相支援,也更有利于长安城的防御。韩建“新城”为明清西安城奠定了基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