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府街位于北大街中段西侧,为东西横街。东起北大街,西至红埠街。长381米,宽8米。宋代名顺城巷,是唐末所建长安新城北墙内侧靠城墙的一条街巷。明初秦王朱樉次子的府第在此,故更名二府街。清代驻陕西地方审判、检察两厅。1966年改为红卫街东段,1972年恢复原名。又在该街西段之北有一南北纵巷,名为二府园。南起二府街,北段东斜不通。以秦王朱樉次子府第的花园得名。巷内3号院,在1936年前后是中共陕西省委所在地。“西安事变”期间,党的一些重要会议在此召开。1966年改为红卫东巷,1972年恢复原名。
红埠(bù)街为东西横街,东起二府街西口,西至教场门东口。长383.5米,宽5.5米。明代这里为中所坊第八小街,清代改为红阜街。其得名似与唐代宫城城墙为红色有关。民国初年改为红埠街,1966年改为红卫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教场门为东西横巷,东起红埠街西口,西至劳务巷南口。长325米,宽7米。清初沿明代教场建有抚标教场(抚标:清代称巡抚所直辖的绿营兵为抚标;教场:中国历史上对操练和检阅军队场地的称谓),故名教场门。1966年改为红卫街,1972年恢复为教场门。
九府街(今青年路西段),为东西横街。东起青年路什字,西至西北三路。因明秦王朱樉第九子府第在此街而名九府街。杨虎城将军的官邸“止园”在该街路北,今为革命纪念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府街(今青年路东段),为东西横街。东起北大街,西至青年路什字。因清顺治年间武进士梁化凤府第在此街而称梁府街。清《长安县志》将该街与九府街统称“两府街”。1947年与西面九府街统改名为青年路(因三民主义青年团陕西支团部设在梁府街公字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