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从1974年的兵马俑,1980年的铜车马,到1998年的石铠甲坑,1999年的百戏俑,2000年的文官俑,再到2002年的青铜仙鹤,不断给带给我们惊奇。关于秦始皇陵发掘的新进展日益受到关注,人们越来越期待着发现更多的珍奇异宝,很多人心存疑问:为什么现在还不发掘秦陵地宫呢?
一、专家的解释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认为,发掘秦始皇陵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是我们的,也是我们子孙的,对它的发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准备;(2)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特别是象秦始皇陵这样极其重要的文物,保护条件不好,损失就会很大,也就是说,必须有万无一失的保护条件;(3)国际上,对一切考古发掘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对古遗址都是不主动发掘。正因为如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会主动对秦始皇陵进行发掘的。
著名的考古专家、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袁仲一先生对此的解释是:秦始皇陵的地宫结构不同于唐乾陵这样“因山为藏”的帝王陵墓,对于后者,找到开凿子山中的墓门,沿着墓道就可以进入墓室。而秦始皇陵则是先挖出规模宏大且很深的墓穴,然后用一层层黄土填夯起来,土层中可能还有文物,如要发掘,就要将山丘般的陵冢层层剥挖,不仅工程十分浩大,而且也会破坏秦始皇陵墓本身,这是十分可惜的,况且也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宗旨相悖。
二、面临的困难
秦始皇陵由27万匠人和囚犯耗时30余年修建而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工程之一。地宫上的封土高度据文献记载为“五十丈”,约115米。即使经过了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现存高度也达40多米。秦始皇陵现今东北5里处的鱼池水库就是由于造陵取土时形成的,可见工程量的浩大。正如袁仲一先生所说,如果要发掘,就要将山丘般的陵冢层层剥挖,而且这种层层剥挖不是使用建筑施工的方法,而是严格遵守考古发掘的程序,要对所有的遗迹进行照相、绘图、记录等,为此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长期工作。秦始皇陵兵马俑自1974年发现以来,至今已近30年。发掘区区几个陪葬坑就如此费工费时,秦陵地宫的规模和发掘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治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说明地宫是穿过地下水层的,因此在发掘时必须做排水处理。另外,地宫周围有水银的记载已经得到证实。自1982年以来的考古勘测表明,地宫内仍有极强的汞异常反应,面积达1.2万平方米。汞,俗称水银,是重金属中的“五毒”之首。汞的挥发性很强,可以蒸汽形式进入人体呼吸道,然后透过肺泡膜溶于血液中(吸收率可达吸入蒸汽量的50%),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各组织,与蛋白质或酶发生反应造成危害。因此,秦始皇陵若真要发掘,必须对汞的渗出和暴露进行周密考虑,采取严密措施,否则将对考古工作人员、周边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此外,还有文物保护方面的困难。困难之一就是资金问题。我国用于保护文物的经费仍然依靠国家投入这个渠道。但现今很少的经费甚至不能保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维修项目。再有,在文物保护技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某些有机质文物的保护,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个难题。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丝绸,因对丝织物的揭展手段和保护技术难以满足文物保护必须具有的“可逆性”要求,工作只好搁浅,将其低温冷藏,除霉除虫,密封保存。直到去年,保护技术才取得重大进展,距地宫发掘时已过了15年。
考古发据有很多不可预见的现象,除了各种文物外,如果在发掘中遇到保护很好的秦始皇尸体怎么办?这不是妄想。大家都知道,时代略晚于秦的西汉马王堆1号墓出土过一具女尸,曾经轰动一时。女尸出土时容颜未改,栩栩如生,肌肉仍有弹性,并且一些细微结构也保存较好,这在当时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是十分罕见的。国外一般多见于干尸和尸腊,鞣尸是国古代独特的尸体保存方法保存的结果。尽管专家们想尽了办法来保护这具女尸,可还是发现,出土30年对她的损害远超过地下2千多年时间给她的影响!
如果发掘秦始皇陵这样的大墓,将有大量不同材质文物出土,不但文物保护的工作量非常大,技术要求也极高。所以说,与其在没有很好的保护技术条件下把文物发掘出来任其朽坏,还不如让它们先留在地下。因为棺木掩埋后,就会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在这一环境内的地下物品(包括随葬品、葬具、尸体等),受到土壤的酸碱度、腐蚀剂的浓度、土壤的成分、地下温湿度等方面的复杂影响,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方面的变化,当各方面的反应达到动态的平衡时,只要地下墓葬内影响木质腐朽、尸体腐败、金属锈蚀等方面的因素不发生变化,化学变化就会相对静止。所以,墓葬之内的物品反而能在此环境中长期得以保存。
三、压力与意义
探索秦始皇陵内部的秘密,一直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心头拂之不去的强烈愿望。但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也告诉他们,发掘秦始皇陵一定要慎重,因为秦始皇陵承负着太多的使命。
首先,秦代虽然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但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秦代出土文物中,有明确纪年的很少。秦代墓葬的判定历来是存在于考古学界的一个问题。始皇陵的特殊性恰可以补充秦代资料的不足。
其次,秦始皇陵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发掘不好,甚至会受到世界人民的谴责。
我们发掘秦陵地宫不仅仅是为了看到几个世界“之最”,几个“第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是打开一个时代的一把钥匙,是我们更加完整地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一环。
总之,发掘始皇陵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无论是发掘量还是文物保护工作量都是史无前例的,准备不足或急于求成势必造成很大的遗憾。
四、进展与展望
不发掘不意味着不搞保护和探测。为了全面掌握秦始皇陵的情况,更好地制定秦始皇陵保护规划,对秦始皇陵园的遥感探测已被列入国家863重点科技项目,项目组将采用磁法、电法、重力法、弹性波法、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等诸多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测试,计划在五年内完成秦陵的勘探任务。2002年以来,考古学家已开始采用遥感探测技术对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宫进行大规模勘察,这次探测工作的一期工程将于今年9月结束。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考古工作者在秦岭封土边发现了七条墓道和两个小型盗洞,但盗洞距离地宫的中心部位尚有两百多米,未见地宫遭大规模盗扰的迹象。
根据目前地勘测和研究结果,我们已经大体清楚秦始皇陵园的布局。陵园坐西向东,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占地面积约2.13平方公里。整个陵园布局分为地下宫城(地宫)、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4个层次。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处于核心部位。在宫城和内城之间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祭祀、陪葬等性质的建筑。这里是秦始皇陵园的重点建设区,分布在地面和地下的设施最多,主要集中在内城的南半部。内城和外城都是长方形,相互套合成“回”字形;二者之间是陵园的外郭城部分,其西区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大型马厩坑、31座珍禽异兽坑、48座后宫人员的陪葬墓、三组四合院式的园寺吏舍建筑基址。东区的南部有一大型“石铠甲陪葬坑”,试掘探方内出土了大批石片做成的铠甲及少数车马器,南侧不远还有“百戏俑”坑。这种布局说明,外郭的西区是重点区,那些建筑基址分别象征着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外城垣之外也发现过重要的遗迹,其中就包括陵园东1200米处的秦兵马俑坑。东边还分布着98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陵园西边有3处修陵人员的墓地、砖瓦窑址和打石场等。北边发现藏有禽兽肢体及鳖的仓储坑、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等建筑遗址,南边靠近骊山还有一条宽约40米的防洪堤。从陵园的规模来看,秦始皇陵园就像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这是按照陵城“若都邑”的旧制及“视死如生”、“皇权至高无上”的观念建设的。
考古专家普遍认为,如果说秦始皇陵是座冰山的话,那么,秦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陪葬墓区、石铠甲坑、珍禽异兽坑等等重大考古发现,只是冰山一角。这些陪葬坑中已出土了如此惊人的珍贵文物,我们有理由相信,还有大量的珍宝深藏地下。今后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中还将不断有令人瞩目的发现。
其实,除了秦始皇陵,我国还有一些大型王陵尚未发掘。例如,分布在西安附近的西汉帝陵和唐代帝陵,北京附近的明十三陵中也仅发掘了定陵。可以说,若非人为盗掘、地质条件变化对这些帝王陵的保护造成不利因素的话,在目前的条件下,考古工作者是不会主动对它们进行发掘的。考古不是挖宝,从某种意义来说,考古发掘更是一种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说,把地下文物保护好,就是对得起祖先、造福后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相信过若干年之后,在时机成熟之时,开启包括秦始皇陵在内的一些大型陵墓的墓门将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