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头”是古城西安特有的传统风味佳肴,它以味醇汤浓,馍筋肉嫩,肥而不腻而深受百姓青睐。
相传盛唐时期,名医孙思邈在京都长安一专卖猪杂羔的小店里吃“煎白肠”,食后感觉既腥又腻,便从其药葫芦里倒出花椒、八角、上元桂等调料连同葫芦一起赠与店家,吩咐煮肉时放进这些调料以去腥味。从此,“猪杂羔”一改旧味,香气四溢,顾客盈门。店家感激孙思邈,特将药葫芦高悬门首,并将这一佳肴取名“葫芦头”。
及至清末,西安街头还有不少以猪肚肠为原料的“猪杂羔”店。1923年,一位名叫何乐义的开始挑担经营猪杂羔。 1931年,何在西安市南广济街开设了一爿(pan)店,专营葫芦头泡馍,一位山西籍的老顾主取杜甫《春夜喜雨》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之意,给这个小店取名“春发生”。1935年9月,东北军进驻西安后,许多将士因水土不服而病倒。但是,对“春发生”的“葫芦头泡馍”,将士们始终食欲不减。张学良将军了解此事后,命令军营的厨师仿照葫芦头做“病号饭”,但不好吃。后来军部每天发二十个“病号饭”牌子,通知春发生泡馍馆优先照顾。
葫芦头泡馍之所以脍炙人口,与其精湛的制作技术分不开。三道制作工艺是处理肠肚、熬汤、泡馍。肠肚经过挼 (ruá)、捋(lǚ)、刮、翻、摘、回,再挼、漂、捋、煮、晾,污腻尽脱。熬汤时将猪骨砸断,配肥母鸡下汤锅烧开,取浮沫,放入八角、花椒、桂皮、丁香、姜片、草果等调料包同熬,直至成为乳白色的浓汤。泡馍是将特制的馍掰于碗中,馍块宜小,便于入味;然后将切成“坡刀形”的肚、肠配以少量猪肉、鸡肉放在馍块上,加适量粉丝用沸汤反复烧泡,使汤渗透馍块,然后加熟大油、味精、调料水、蒜苗、香菜(喜食辣椒者再加上油泼辣子),最后浇适量沸汤即成。如今的葫芦头泡馍已由单一的品种,发展为十余个品种。有海参葫芦头、鱿鱼葫芦头、鸡片葫芦头、大肉葫芦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