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时间:2006-11-26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大节,俗称“过年”,古时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个轮回定为一月,为29天或30天,其中1日为朔,15日为望。每年的第一月为“正月”,第一天称为“元旦”或“元日”。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的子时算起。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确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自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采用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我国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过年的记载,当时以喝“春酒”、祝“改岁”欢度新年。关于“年”,《尔雅·释天》的注释是:“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在古代,“年”的概念是不断变化和逐渐充实完善的。
     (一)古代的历法与年的定型
     “年”,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周期性的年,一是作为节日的年。关于“年”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自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性较强。称“年”为古时候的一种怪兽,十分凶猛,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从山林里或洞里走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年”的侵害,每到此时便聚在一起,燃起火堆,投入一根竹子,使其发出劈啪作响的爆裂声。“年”一闻此声便落荒而逃。初一早晨大家平安无事,于是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并拿出丰盛的食物在一起吃。这种做法世代流传,便形成了拜年的风尚。
     另一种说法源于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研究和概括。它不仅涉及年节的形成,还着重说明了周期性的年是如何形成的,并涉及古代人们的历法知识。
     年的最初概念是基于物候所产生的。在甲骨文中,年呈现出的是果实丰收的形象;在金文中,年呈现出的是谷穗成熟的样子。解释《春秋》的《谷梁传·宣公十六年》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年从“禾”,是个形声字,写作“季”,并解释为“谷熟也”。从上述可知,年所包含的首先是谷物、果实成熟的意思,其次是谷物、果实丰收的意思。可见,年的本义是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年的含义也逐渐变化。总的情况是,人们就其成熟意思的一面加以引申,转向天象纪年方面;就其丰收意思的一面加以引申,转向节庆的方面。
     上古时期,人们逐渐把年的意思由谷物成熟引申为成熟的周期,也就是从这一次谷物成熟到下一次谷物成熟谓之一年。这种基于物候的年和后来民间的二十四节气有渊源关系,它基本上属于阳历的范畴。但当时对一年所包含的天数,所起讫的日期,均无明确规定。因此可以说,这样的年还是处于原始状态中的年。后来人们逐渐认识了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运行规律以及火星等星象的出没规律,依之制定历日制度,并借用了年的周期性的意义。这样,年便基本上失去了原有的物候特征而显示出天象纪时的特征,其含义也有了变化,即从原来的由上一次谷物成熟到下一次谷物成熟而改变为从上一次的正朔到下一次的正朔为一年。正为年之始,朔为月之始,正朔即正月初一。这样一来,年便由阳历范畴而转入阴历范畴,并随之产生了年的不均衡性。
     以物候定农时的年,归根到底还是以太阳的运行规律为制定根据的。这样的一年有365天,四季的变化比较固定。以天象定农时的年当时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行规律为制定根据的。它全年含12个朔望月,共354天。物候年和天象年之间每年要相差11天左右,积3年就要差1个月有余。为了协调这两种不同年份的关系,古人制定闰月制度,规定在阴历的每19年间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是384天。但各年的总平均数约是365天,以保持和阳历年每年所含天数基本上相一致。这样我国古代的历法就成了阴阳合历。
     我国纪时单位的年的形成经历了由物候定农时向天象定农时的转化,也经历了由阳历到阴阳合历的演变。
     人们就年的谷物丰收的意思引申为庆贺丰收。每当新的正朔来临,处于冬季里的人们便设宴席、放爆竹、贴春联、玩春会来庆祝一年来的丰收。人们还认为这种丰收是上天赐予的,是祖宗保佑的,于是又杀牲设祭,叩头焚香,祭祀神明和祖先,由此形成了春节的种种风俗活动。
     (二)春节习俗
     春节作为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几千年来逐渐形成了习尚。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据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的春节节俗已相当丰富:“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化木。”其中,有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如爆竹、拜贺、插桃符、贴年画等,只是某些形式发生了变化,如爆竹变为燃放鞭炮、插桃符改换为贴门神、对联。后来,节俗又有所增减,仍然延续至今的主要有祭祖、放鞭炮、拜年和一些节日娱乐活动,如舞狮子、耍龙灯等。
     祭祖迎喜神  春节祭祖,在节日的喜庆中亦不乏庄严隆重。继除夕夜请祖先回家吃团圆饭之后,正月初一一早,要把祖先牌位放在厅堂正中的神柜上,摆上供品,焚香点蜡,以示供奉。祭祖之后,根据历书所示吉利方向,挑选吉利时辰,点燃灯笼火把,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清人曼殊震钧的《天咫偶闻》中记有:“正月初一,子刻后祀神,谓之‘接喜神’。”为接喜神摆设的供品有红枣、冬瓜、花生、糖果等,统称“甜料”。有的地方如长江流域各地,则是在除夕夜子时迎喜神。
     放爆竹  放爆竹庆贺春节,历史悠久。古人焚竹发声,名曰“爆竹”。我国民间燃放爆竹的历史始于西汉。《通俗篇·俳优》说:“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到了宋代,随着火药的发明,开始出现火药制作的爆竹。人们用纸筒代替了竹子,内灌火药,并用茎麻将爆竹编成串,称为“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燃放爆竹的原意在于惊扰和驱逐恶鬼,后来驱恶鬼、避疫疠的功能渐趋淡化,大都成为讨彩、吉庆、除旧布新的象征了。如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所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生动地描绘了时人迎新除旧、喜悦轻松的心情。
     拜年  拜年是春节中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习俗,又称“走春”、“探春”。新年里,亲邻友朋互串走动,互致节日问候,自然地增强了彼此的关系。拜贺时,客人一般以“新禧”、“发财”、“顺当”、“一顺百顺”、“吉祥如意”等语道贺,在一片喜乐祥和的氛围中,春节显得特别富于人情味。
     古人拜年,“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者设籍,书姓氏,号为‘门簿’”。走亲串友拜年,须备礼品,客人归,主人必有回赠。倘或亲朋好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贴”,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录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
     娱乐  各种娱乐活动是春节的重要内容,民间广为流传的主要有舞狮、耍龙灯、踩高跷等。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大约起源于南北朝佛教兴盛的时代。随着佛教的流行,异域的狮子形象也从域外传入中原。到了唐代,舞狮活动已出现在民间。白居易的《西凉伎》诗中描述说:“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当时西凉艺人舞狮的情况,与我们现在所见的舞狮情景很是相似。清代《北京走会图》所画的狮子舞,一大狮由二人扮演,三小狮各由一人扮演,另有二人手执“拂子”逗引狮子,完全同于现代春节所见的舞狮。
     民间舞狮,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又称太狮),一人扮演一头小狮子(又称少狮),一人扮武士。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开拳踢打以引诱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有节奏地做出各种动作:忽而翘首仰视,忽而俯首回顾,忽而低眸匍匐,忽而摇头摆尾,并不时伴以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各耍狮队伍除了要走村串户表演外,有的还要集中在一起进行竞技表演。届时各“头”狮子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展示一些高难动作,表演传统保留性节目,如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采青,等等。
     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它同舞狮一样,也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春节习俗。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与凤、麒麟、龟合称为“四灵”,同为吉祥物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早在殷商时代,青铜器和兽骨上就有龙形图案。汉代民间出现了龙舞。在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春节耍龙灯的习俗,直到宋代才在民间盛行。龙灯开耍时,只见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球飞腾跳跃,时而高耸似飞冲云端,时而低游似入海破浪,蔚为壮观。
     驱鬼避邪  民间信仰认为,年节诸神回天上述职,各种鬼怪便纷纷出洞,行妖作恶,所以春节期间要驱鬼、避邪。这其实是道教思想流布于民间的表现。
     驱鬼之神钟馗,是道教中的神话人物。相传,唐明皇在梦中见一大鬼捉小鬼,大鬼自道是钟馗,说他生前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灭天下鬼怪。唐明皇醒后,命画家吴道子画钟馗像,传播于民间。《新五代史》称:“岁除,画工献《钟馗击鬼图》。”民间在除夕或春节间也必挂钟馗像,以震慑诸鬼,后来五月五日也挂钟馗像,此俗至今在某些农村地区犹有留传。
     春节还有不少避邪性装饰。《易卦通验》中记:“正旦五更,人整衣冠,于家庭中爆竹,贴画鸡子,或镂五色土于户上,压不祥也。”民间在门上插芝梗,女儿戴乌金纸于头上,名曰“闹嚷嚷”。至今还有一些地方春节在门、窗上挂老虎画。或者剪若干纸鸡,形似公鸡报晓。山西新绛地区的木刻年画则刻一个大公鸡,骑一童子,上有日月,认为鸡有报晓、避邪作用,也可招财升官,如民间所说:“户户贴鸡,人人添官”。
     除上述传统习俗外,过春节还有诸多讲究和禁忌。年初一的早餐就颇有讲究,有吃甜食以应“一年甜到底”;有将前夜剩饭杂以各种菜肴,谓之“隔年饭”、“百杂饭”取和睦有余之意;有的吃年糕,寓“年年高”;有的吃杂以青菜的面条,谓之“青健”、“长寿”;有的吃杂羹,“羹”与“耕”谐音,取年年有耕,耕作顺利之意;北方人则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
     大年初一,民间有些地方盛行由男人下厨、禁止妇女上灶的习俗,俗信新年第一餐由妇女操持,要交“倒灶运”。还有其他一些禁忌,如不到“开年”后,不准扫地、不准担水、不准烧生米,且各自都有一套说法。言语上,不准说带“死”的字眼,不准说不吉利的话。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