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楼牌匾传说

时间:2006-11-26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鼓楼上悬挂着两块匾,南匾为“文武盛地”,北匾为“声闻于天”。两块匾均长8米,宽3.6米,约2至3吨重,为蓝底金字木匾。两组八字,均为帖金凸体,字字精练,千古绝笔。“文化大革命”时期,两块巨匾被摘下砍断并焚烧殆尽,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一个是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另一个就是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就只有一匾了。
  关于“文武盛地”的作者有三种说法。第一个说法是,在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鼓楼重修后,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写了鼓楼南匾“文武盛地”四个字,这个说法的来源是《咸宁县续志》及清陕西巡抚张楷《重修钟楼记》。第二个说法的来源是据记载,1952年11月27日,原西安公营新元营造厂写给市人委(现西安市政府)的公文,记有“文武盛地”四字是明万历十八(庚寅)年巡抚赵可怀所书。最后一个传说是,清朝时期,今韩城市一个叫梁元(音)的秀才考试路过新修的鼓楼时,欣然提笔写了“文武盛地”四个字。
  “文武盛地”四个字到底出自谁之手还有待我们的学者、专家进一步研究考证。而鼓楼北匾“声闻于天”四个字则相传为清乾隆时期咸宁学士李允宽所书,围绕此匾民间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传说当年,鼓楼建成后,大臣请武则天写了“声闻於天”四个字,而武则天却在“於”字上少写了一点,一天她从楼下经过时发现此况,便问身边的大臣原因何在,身边的大臣面面相觑不敢出声,于是武皇下令取来大笔一枝,蘸上墨,用一弓箭将其射到牌匾上,正好射到缺一“点”的位置,引来群臣欢呼。解放前,还有人曾说:“武则天是一个女人,女人怎么能够执政呢?‘声闻於天’为武则天所写,这个不好,于是清朝重修鼓楼时就将其改成‘声闻于天’,而不再使用原匾中的‘於’字。”但经过后来分析,这类传说是没有依据的,射箭加点更是荒唐无稽。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