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寺塔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15公里许秦岭北麓,西面是竹木翠绿的塔儿峪,东面与终南胜地楼观遥遥相对。此塔系唐德宗时所建,共7层,高近50米,底层直径11米有余,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底层内部为桃形园心,顶端拱形砖封。二层以上有楼梯、蹬道相通,直达顶部。二层以上各层均有两个门洞,可供游人眺望。这里在唐代是基督教早期的一支聂斯脱利派的圣地。
公元5世纪时,基督教分为互相对立的两派。安条克派的聂斯脱利取得东罗马皇帝的宠幸,于428年被任命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后来,亚历山大里亚派又取得东罗马皇帝和罗马教会的支持,以聂斯脱利不拜圣母玛利亚等主张为异端,于431年将其革职流放。他的信徒们逃往波斯(今伊朗),5世纪末在波斯王支持下成立了独立的教会。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聂斯脱利派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等首次来到长安,太宗派宰相房玄龄到郊外观迎,并准其在义宁坊建寺度僧。当时聂斯脱利派被称为景教,寺称波斯寺,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改称大秦寺(大秦即汉、唐时人们对罗马的称谓)。这是已知长安最早的基督教寺院。
周至县的这座大秦寺创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主教景静是波斯人,到长安后曾参加过翻译佛经的工作,这里的大秦寺塔也是仿照佛塔的形制建造的。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在这里出土一通由景静撰文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后来移至西安西郊的崇圣寺。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又移至西安碑林,现藏于第二室。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除了记述景教初传入时诸如受到唐太宗、高宗、玄宗、肃宗几朝统治者的优遇,景教的教义、仪式,大秦总教会多次遣使入贡等等之外,还记载了景教僧波斯人伊斯曾辅助唐朝大将郭子仪平定安禄山叛乱和在肃宗朝任紫金光禄大夫、试殿中监等官职以及景教徒们在唐代的150年中的政治活动等事实,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还刻有一段古叙利亚文记事和一些僧徒姓名。记事写道:“时在希腊纪元1092年,吐火罗大夏城长老、米利欧之子,长安国都都主教兼长老耶质薄吉建立此碑石。”这是西安地区仅见的有古叙利亚文字和保存希腊纪元的珍贵文物。
由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所以在它被移入西安碑林的同年,丹麦人荷尔谟就赶来西安,企图以3000两白银盗买它,结果引起公愤,最后只运走了一件复制品。
书院里、文昌里、归义里名称的由来
书院里为明、清时西安城坊里名。〔康熙〕《咸宁县志 ? 疆域》与〔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 ? 地理考上》均载此为咸宁县领西安府城内属里。〔嘉庆〕《咸宁县志 ? 地理志》以书院里与永宁里、文昌里皆属咸宁县领“南乡”属里。明、清时的西安南城门即永宁门内东侧有关中书院,书院里即在此。里址在今西安城南门内东偏书院门街一带。
文昌里为明、清时西安城坊里名。〔康熙〕《咸宁县志 ? 疆域》与〔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 ? 地理考上》均载此为咸宁县领西安府城内属里。《续修陕西省通志稿 ? 祠祀 ? 咸宁县》:“文昌庙在县治西南新立坊。”文昌里即在文昌庙一带。里址约在今西安城文昌门内附近。
归义里为明、清时西安城坊里名。〔康熙〕《咸宁县志 ? 疆域》与〔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 ? 地理考上》均载此为咸宁县领西安府城内属里。清中后期亦称归义坊,并分为归义一、二、三坊,属咸宁县领“城内西路”属坊。据〔嘉庆〕《咸宁县志?城图》所绘,归义坊位于南城门(永宁门)内西侧,归义一坊在西,归义二坊在北,归义三坊在南,并紧靠永宁门,位置约在今西安南城门内西侧粉巷至湘子庙街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