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的起源

时间:2006-11-26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岁时节日由节期和民俗两个要素构成。节期的选择与确立,主要与中国的农业文明有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国家之一,发展农耕、栽种植物不能违反季节,这就需要人们掌握一定的天文历法知识。最初,古人是通过“观象授时”,依靠对天象和物候的观察,来指导农业生产的,这在《诗经》、《大戴礼记·夏小正》、《春秋》、《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都有反映。随着古人对天象观测和记录的丰富,天象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逐渐被人们认识,至迟在战国时,我国已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备的历法体系。历法发明后,人们确立了年、时、月、日等计时观念,进而昏、旦、朔、望、晦、岁末、年首等标志性时日,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月为岁首,正月朔、旦,为新年的开始,是为元旦(又称年节、春节);十二月晦,年尽岁除,为除夕;又因为有了“望日”,而后才可能有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十五(下元节)等节期的出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它以季节、气温、降水、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反映岁时的渐变过程以指导农业生产。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二十四等份,把两节气相交的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节日。这种节气相交的节日虽然并不等于民俗意义上的节日,但它毕竟被凸现了出来,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如立春、清明、夏至、冬至,与后来形成的有关节日关系至为密切。
  节俗的形成较节日的确立更为复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最早、最直接促发节俗产生的因素,是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育崇拜及其他一些信仰观念。如《礼记·月令》记载了周代“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是把日、月作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这种原始的祭月拜星活动,与后来中秋赏月、七夕拜星习俗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而社日祭土则是导源于对土地的崇拜。除自然崇拜之外,古人还相信人有灵魂,人死之后灵魂不灭,这便产生了祖先崇拜。祖先受到后人的隆重祭拜,滥觞于夏商周时期。周代天子以天下大宗的身份更享有祭奠百代不迁之祖的特权,祭祀活动极为频繁,在汉以后成为岁时节俗的定例,如年节、清明、除夕,都有祭祖仪式。节日中的祭祖习俗,使宗族内部产生了一股凝聚力,给传统的岁时节日文化增添了一层浓重的伦理色彩。古代社会生活中除了物质生产之外,人类自身的生产——生育,也受到人们有意识的关注,生命因其孕育过程的复杂难解性而带有神秘性。古人对生育的关注渗透到节俗中表现为一系列的象征与禁忌,如芋头、柚子、石榴等均象征多子,因此,在中秋节,妇女就用这些果实祭拜月神,祈愿多生子女。由人及物,传说正月初一至初八每天都是一种动植物的生日,如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等等,因而初一便不能用浆糊,怕把鸡的眼睛糊上,使鸡不爱下蛋。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