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是一种民俗事象,节日生活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节日的起源、发展变化及内涵,无不折射出古代社会物质文明程度和人们精神面貌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民族心理等都有所反映,这便产生了节日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天文历法知识的把握,也显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
节日文化一旦具备一定的形式与内容,形成为一个完整的节日文化体系之后,它便与其他的民俗文化一样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具体说来,节日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延续过程中,尽管其功能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总的社会功能则是相同的,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岁时节日承载着农业社会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生活节律。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期选择本身便与农业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适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报、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新岁开春,万物复苏,人们祭天敬祖、鞭春劝农;入夏,农事渐忙,少有闲暇,更兼炎夏暑热,疾病易生,故端午节俗主要以驱邪避瘟、除恶祛毒为主;金秋时节,新谷登场、瓜果成熟,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秋收报、荐新祭祖,并团聚赏月、饮酒登高;秋去冬来,农事告竣、仓廪丰足,人们整米磨面、杀猪宰羊,开始“忙年”。一年年,周而复始,人们在这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节律中,一代代生息繁衍,传承着华夏文明。
第二,节日起到了凝聚家族、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
传统社会有着浓厚的伦理观念,注重亲情。传统节日中的诸多礼俗,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如年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重阳、冬至等节日,人们或庙祭,或墓祭,或洒扫焚香,或望空禀祝。人们通过种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了后辈的孝思与追念;反过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祭祖节俗,又不断地强化和巩固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同时,亲戚、朋友、邻里之间,在节日期间相互馈赠礼品(如元宵的灯、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重阳的花糕),礼尚往来,更是情深意浓。千百年来,传统节日已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从中真切的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力。
第三,节日还承担着对历史记忆的积淀功能。
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是直接相关的,在以后的变化发展过程中,这种痕迹虽然日益淡化,但某些形式仍然保留了下来。如社日祭土,中秋拜月,七夕拜星等节俗,就依稀保存着先民自然崇拜观念的模糊记忆。在节日的发展流变过程中,节日文化又汇入了新的历史内容,如历史人物纪念性内容的增加,宗教节日的嵌入,外民族节日风俗的融会,等等。以端午节为例,它原是一个有关崇拜龙图腾的节日,汉代便有了驱瘟避邪之意,到了汉末魏晋之时,又增加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涵:山西一带传说是为纪念介子推;吴越传说是为纪念伍子胥;会稽人以此日纪念曹娥;南方楚越俗传五月五日是屈原自沉汨罗江的日子,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品为世人所共仰,所以此说很快取代了其他诸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