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语,意思是指秋天。那么,秋天为何又称 “金秋”呢?许多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到处呈现出金黄色的缘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秋天之所以会被称作“金秋”,是源于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西周末年,太史官史伯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明确地把水、火、木、金、土5种基本物质当成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材料。战国时期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后来,人们又进一步把五行学说运用到许多方面,将其分别与“五色”、“五味”、“五音”、“五方”、“五季”等相配,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组成和变化。
按照五行学说,秋属金,故称“金秋”,又称“金天、“金素”。如清代魏源的《华山》诗中有“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之句,唐代诗人陈子昂的《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一诗中有“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之句,唐代诗人王维的《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一诗中有“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之句。赵殿成笺注说:“金天,唐人多使‘金天’字,即秋天也。秋于五行属于金,故曰‘金天’。”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中所辑录的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永明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一诗中云:“术职期阑署,理棹变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与之相应,人们也常把秋风称为“金风”,如《昭明文选》中辑录的西晋诗人张协的《杂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金风扇素节,丹霞启阴期。”李善注:“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词中亦有佳句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