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教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06-11-26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位于西安城西北隅(今西北一路西北端)紧依城垣处的广仁寺,是西安地区惟一信奉喇嘛教密宗黄教的佛寺。
     喇嘛教是佛教的一个支派,主要传播于中国的西藏、蒙古、土、裕固、纳西等族聚居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前苏联的布里亚特等地。喇嘛是藏语,意即至高无上的佛教僧侣。7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墀尊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8世纪初,天竺(印度)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宗、密宗两系佛教,使佛教得到很大发展。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兴苯教灭佛教,佛教又渐趋衰落。至10世纪后期,佛教以喇嘛教形式得到复兴。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当地宗教——苯教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的产物。13世纪后期,在元朝政府的扶植下,上层喇嘛开始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喇嘛教主要教派有格鲁教派(黄教)、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等,其中以黄教势力最大。
     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青海湟中人。藏语称湟中为“宗喀”,故称宗喀巴。他出家后,16岁赴西藏深造,钻研了喇嘛教各派显密教法,建立体系。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创办大祈愿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兴建甘丹寺,从而形成了格鲁派。这一派后来在蒙藏地区广泛流传,并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扶持,15世纪后,成为西藏、青海、蒙古等地区的执政教派。由于格鲁派身着黄衣,所以称“黄教”。
     广仁寺属黄教寺院,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奉敕修建,是专供接待西藏、青海、甘肃等西北各地喇嘛进北京途中住宿和做法会之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