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陵原的来历

时间:2006-11-26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西汉的11个皇帝,全都长眠在西安附近的原野上。其中除文帝刘恒的霸陵在西安东郊、宣帝刘询的杜陵在长安区三兆原上外,其他九陵都被安置在咸阳北面的二道原上,像一字儿排列着,东西45多公里。李白在《忆秦娥》中写有“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之句讲的就是这块地方。
  这9座陵墓,从外形看,基本上一个样儿,地面上的封土堆四周略呈方形,平顶,原先各自又没有标记,年深月久,很难搞清哪个皇帝理在哪个封土堆里,因而历来说法分歧。清朝的陕西巡抚毕沅,是一位对陕西考古工作有过贡献的人,他曾对这些汉家陵阙做过一番考订工作,还在每个陵墓前树了碑,题了字。但是,现在看起来,9个当中他搞错了7个,只有茂陵和延陵没有弄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单位根据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加上实地考察,重新确定了这些陵墓的位置,即自西而东依次为:茂陵(武帝刘彻)、平陵(昭帝刘弗陵)、延陵(成帝刘骜)、康陵(平帝刘衎〔kàn〕)、渭陵(元帝刘奭〔shì〕)、义陵(哀帝刘欣)、安陵(惠帝刘盈)、长陵(高祖刘邦)、阳陵(景帝刘启)。
  西汉的皇帝们一即位,就着手修造自己的坟墓。这种生前预修的陵墓,名叫寿陵。经营寿陵已经成为西汉朝廷的一件大事。据史书载,当时把全部贡赋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收集随葬品的费用。武帝在位54年,他的茂陵就修了53年。茂陵是西汉陵墓中最大的一座,封土堆高46.5米,底部每边长240米,确是宏伟。成帝作了26年皇帝。他开始是在咸阳北面建造自己的延陵,搞了整整10年。忽然下诏改在长安东北的临潼附近重造昌陵,又修了5年,没有修成。回过头来再修延陵。这种搞法,连他自己也说:“天下虚耗,百姓罢劳。”(《汉书?成帝本记》)据说这些汉陵的封土,并非本地黄土,而是来自外地,经过筛选,然后又进行炉炕锅炒处理,这样可以避免陵堆上长草,然而价值却是非常高的,“贵同粟米”。
  西汉皇帝们在经营寿陵时,还在近旁建造陵邑,把地方上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迁徙来,又将一些住宅赐给后宫、近臣、将军、尉侯等等,从而这些地方搞的很繁华,甚至长安城中一些达官显贵也以能迁到陵邑居住而感到荣幸。《汉书?地理志》上说:“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和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zī)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枝,非独为奉山园也。”可知当时建陵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利于守护和祭祀,而主要是汉朝廷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条具体措施。
  西汉初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的历史。例如,汉高祖采取断然手段消灭异姓诸王,汉景帝平定吴、楚等七国之乱,汉武帝缩小王国土地以及其他一些政治、经济重大措施,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这个封建国家的统一。而他们为了实现同一目的的另一重大措施,就是上面所说的迁徙一些重要人家到长安附近的陵邑来。《长安志》引用《关中记》的记载说,当时“徙民置县者凡七”,这就是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和宣帝杜陵。当时长陵的陵邑有5万多户,茂陵则有6万多户。这样一来,对于控制分裂活动是起到了作用。《后汉书?五行志三》的一条注中说到,一些六国旧贵族及“关东豪杰”被迁到长陵陵邑后,关东“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万里一统,海内赖安”。
  到了元帝(西汉的第八帝)营建他的寿陵——渭陵时,正式下诏废止了修建陵邑的制度,此后就不再搞这种迁徙了。原先的七处陵邑自东汉以后也衰落下来,逐渐被合并。但是它们的名字却一直为后世所流传,特别是渭水北原上的五陵,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后人称之为“五陵原”或“五陵”。当初把这些人迁徙到这些陵邑来,就形成了一股特殊势力,他们走马斗鸡,作奸犯法,而人们却以“五陵豪侠”、“五陵少年”的美名来称呼他们。如此流传下来,到了唐代,所谓“五陵少年”者,一般指长安街上那些豪奢相竞的贵公子。一些人也随着把“五陵”两字采入诗作中了。杜甫在《秋兴八首》之三中写了“五陵衣马自轻肥”,在《哀王孙》中又写了“五陵佳气无时无”;储光羲也曾吟道:“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这些诗句,其含义显然是从汉家陵阙扩展开来的。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