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腊八

时间:2006-11-26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腊八节。周代夏历十二月,有猎禽兽以祭祖先的风习,叫做“腊”。自秦代起,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十二月初八就称“腊八”了。腊八节是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徒为纪念该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而设立的。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有个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该国净饭王的儿子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苦恼,又对当时婆罗门教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说教极为不满,在他二十九岁那年舍弃王族的荣华生活,出家修道。一天,他来到尼连河的附近,因劳累饥饿过度昏倒在地。有一位牧女看见了,便把身边带着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煮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乔答摩·悉达多吃了粥汤,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这位王族公子乔答摩·悉达多后来成为公认的佛教创始人,佛教徒们也把腊八节称为佛道的“成道节”。由于他是释迦族人,故而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此后,佛寺常于“腊八”举行诵经,并效仿在佛成道前牧女赐喂之“乳糜”的传统做法,煮粥敬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代吴自牧撰写的《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说明了这一点。到明代,腊八粥已是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食。到了清朝,“腊八粥”已极为普通,连皇帝、皇后等上等人士也煮腊八粥了。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在宫内万福阁等处,大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把粥分给各王公大臣品尝食用。民间亦争食效仿,全家聚食,馈送亲邻,已是尽人皆喜吃的小吃了。
     腊八粥又叫“七宝饭”、“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用红小豆来煮。后来,就不大一样了。周密的《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xùn)、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在《燕京岁时记》中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zhēn  ráng)、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样的腊八粥,当然是色味俱佳了。腊八粥用料各地略有不同,近年来,有的地方添加黏秫米、珍珠米、薏米,也有的放百合、白果、莲子、绿豆、龙眼肉等,再配以蜜饯果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之功。
     在西北有的地方也有用羊肉的。陕西有的地区还喜用八种蔬菜做成臊子,浇在面条上食用,称为“腊八面”。潼关一带则重放辣椒油,以驱寒气,并取“辣”“腊”谐音,当地称喝“腊八汤面”。东北哈尔滨等地,还有增吃“腊八蒜”的。北京一带则还有将腊八粥冻好后逐日取食的习俗。北京儿歌中唱道:“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口,里里拉拉二十三……”。
     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腊八这天就算开始了,民俗又称腊八节为“小年”。每到这一天,人们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据说是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时至今日,北京、东北、胶东、皖中等地,以及江浙沿海、西北的一些地区,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色香味俱佳的腊八粥,实际上已成为有趣的节令小吃了。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