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王甲三偷袭岐山纪略

时间:2011-08-08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公元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农历九月初一,西安反正。前清卸任陕甘总督升允由草滩慌忙逃往甘肃,清廷复起用他为陕西巡抚兼钦差大臣,进攻陕西。于是升允便调集了甘肃的清军回军数十营,东下攻打陕西。他将兵分两路,—路攻乾州,另—路则攻打凤翔。乾州、凤翔两地军民在张云山、万炳南等将领领导下,英勇战斗,坚守数月,才使乾州、凤翔两地化险为夷。清军因计未得逞,乃又走了另一步棋——一方面包围乾州、凤翔,另一方面又分兵绕道袭取了礼泉和岐山两县。礼泉是升允直接指挥的,我不知其详,不能备述,我只将当时清军侵袭岐山的真实情况,回忆如下: 

  当时是公元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农历正月十八日的夜晚,清军统带王甲三奉固原提督张行志的命令,率本部人马由凤翔水沟地方出发,偷袭岐山县城,不走大路,绕小道悄悄地向岐山进发,路过的村庄,没有一个人知晓。到了十九日早晨的时候,前锋步队一百多人先抵县之北城外。紧接着有马队二、三百人陆续赶到。先派遣数人到城下侦探,侦悉城内无备,就命令步队用快枪向城上排击,并搭了两架云梯,鱼贯而上,登城后居高临下,向街内猛烈轰击。这当儿驻岐军队仓皇失措,纷纷望风逃匿,没多大功夫东西城门都被攻开了。先是,在岐山驻军、县府、哥老会码头各方面听到年前清帝宣统退位,共和告成,东路议和停战,乾州、礼泉清军尽皆撤退的消息后,(实际清军并没撤)认为已经太平无事,便麻痹大意起来。自灯节后,每晚前半夜还有人守城查城,到黎明前城上便没有一个人了,所以遭此突然事变,就全城陷敌。 

  驻军毫无准备,又加上清军猛烈攻击,那能抵挡得住,所以清军没受任何挫折,便打开了东西城门,长驱直入,蜂拥而进,马队与步队会合,一面攻击驻军司令部,一面便大肆抢劫,城内商铺居民皆被虏掠一空,“笃庆当”、“德泰成”这两大商号的损失最多,郭、宋、马姓等十余家富户,银钱衣物家俱什物,无不扫地以尽。最可恨的是清军叩马某的大门时,雇工徐姓应答稍迟,竟枪毙于门道。这一日自早间抢起,直至黄昏才收队,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等日,假借搜查民军为名,又劫夺了数次,所劫财物装载了六、七十辆大车,一百多头骡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运输队,将这些不义之财运往甘肃去了。 

  当时岐山县驻军是由秦陇复汉军副统领万炳南的部下标统崔贵亭负责,兵士大部分为曹印侯所统的敢死军步队约一千余人,加上本地码头、民团,共约有二千数百人。兵器多为刀矛、铡刃,快枪很少,仓卒遇变,如迅雷不及掩耳。于是爬上南城,自城墙向下滑溜,逃出的约有一千多人,剩下的未来得及逃出,就分别潜伏于商铺,或躲在民屋中。民众对民军非常热爱,为军队更换衣服后送出城外的,就有一百多人(因为清军见穿灰色衣服的人皆杀),清军抢劫后,即挨户搜索,大肆屠杀,被枪毙的,刀杀的,甚至绑住四肢用火烧死的近一千人。西街各铺户楼上和大街上尸体堆积,鲜血满地,惨酷的景况难以形容。岐山知县李谦吉(四川人兼任码头负责人),十八日那天晚上,正举行结婚典礼,当洞房花烛还未熄灭的时候,被城上的炮火惊散,终于作了俘虏,拉往水沟遇害。崔贵亭逃出城外,不知去向。听说这次官兵遇害的总数不下一千多人。事后,敢死军参谋袁清轩到岐山开会追悼,军政部的副部长陈雨亭亲来致祭,县城内外合厝四十七塚,西关南火巷外一塚,就埋了五百多人,立有石碑。 

  清军占据岐山县城的几天里,抢劫杀戮,没有停止过。人民都是敢怒而不敢言,近城的居民扶老携幼,相率避向远乡,渴望援军来到。我当时同省城派回来的师范学生赵云臣、苏秀夫,高等学堂的薛友端等在北乡组织民团,我们曾密函军政府,请派援兵。正月二十五日这一天,清军东路哨探回来,知民军已到扶风,他们就决定退却。暗中收拾一切,但又假意在四城上架起大炮,扬言民军来到,则一定出城迎击。到了二十六日早晨,东城门紧闭,乡间有人问道:为何关闭城门?清军回答说:“预备迎战!”谁知他们关了东门,却敞开了西门,满载着所获财物弃城逃跑了。 

  这次惨痛的事件,是出现在清帝退位南北议和告成,东路清军签订停战协定之后的时候。岐山驻军和地方负责的人员,麻痹大意,放松警惕,予敌人以可乘之机,招致来不应有的损害,深足为未来者戒。 

  一九六一年八月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供稿) 

  《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