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中国城市的规划传统

时间:2016-07-22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树声教授与《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王树声:我始终坚信,中国人和中国本土城市规划是有智慧的,只是我们遗失了存放在秀丽山水与城市规划之间的那颗心。

  编者按 这项历时12年完成的创新成果,获得了中国两院院士吴良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建设部领导以及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成果的核心内涵,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前提出的城镇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也契合了去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结合自己的历史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留住城市特有的‘文化基因’”的精神。

  根植于三秦大地这一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从汉唐恢宏的气象中寻找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精魂,并用于指导当今城市的建设,西安建大王树声教授的这项科研创新成果,为将来城市建设中“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下了可资借鉴的范本。那就是,未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一定要融合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优秀规划传统。否则,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民族的精神命脉。

  5月22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暨《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住建部副部长黄艳,吴良镛、张锦秋、徐德龙三位院士,以及20多位城市规划与建筑专家出席。

  十年磨剑无人识,一朝出鞘世人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树声教授呕心沥血12年,整理编著而成的18卷《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典图》,甫一出版便受到全国建筑界和规划界的关注,产生巨大反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评价说:“这是我国规划学术界承古开新的标志性著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王树声教授所编著的巨著《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是基于扎实学术基础和丰厚学术理论的一项创新成果,他所总结的十大基本原则是城市建筑学术领域进行治学的方法论。”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称赞道。

  当王树声发表了题为《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发掘与学习》的演讲后,住建部副部长黄艳向他鞠了一躬:“我想向您表达的不是感谢,而是感激!这18卷《图典》对我来说是太大的惊喜,甚至是震撼!”

  1 植根三秦文化沃土的创新成果

  “西方人一直说中国没有自己的城市规划理论。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没能留下专门论述城市规划的著作,隋代宇文恺虽然著有《东都图记》,但后世遗失。反过来看,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有生动鲜活的规划实践。事实上,我们的祖先有着伟大的规划理论,只是散见于地方志等各种文献之中,需要我们去发现。”王树声说。

  “古代城市为什么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这是因为先人在营造城市时结合自然山水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控制:一是内形,即城市本体,是身之所处;二是外形,即城市郊野,是行之所达;三是大形,即城市四望,是目之所览。中国城市就是在统筹大形、外形、内形的过程中,把人工建设与自然山水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形成整体。以这种理念规划的城市自然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面积有84平方公里之多,是古罗马城的6倍,比同时期的君士坦丁堡大7倍。而其恢弘的气势、承古开新的特色以及山水格局更是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典范之作。”手捧《图典》,王树声教授向记者介绍道。

  在王树声看来,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和重要标志,不仅是休养生息之所,更承载着人们的理想、情感、艺术和价值观念。中国人认为城市乃“上下人心所寄”之地,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与自然相结合,因此“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就成了中国城市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最基本方法。

  “以古长安城为例,城市规划是由秦岭决定的,而不是由城墙里面的建筑决定的,山是大地的坐标和信仰,以秦岭为坐标,就不可能望不见山。秦咸阳‘表南山之巅以为阙’,汉长安直对子午谷,隋唐长安洛阳皆循此模式。大都市如此,小城镇亦然。”

  王树声教授表示,中国人素有“家园”和“故乡”的文化传统,古代先贤们对城市规划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吾土吾民’的文化情怀,一种承载着山川人物的文化基因。他再三强调,我虽不生于陕西,却早已将三秦大地当做自己的故乡,正是陕西这块文化热土给了我智慧,让我完成了中国在城市规划上很多所谓的理论创新。“曾经,宇文恺所创建的隋唐长安城城市格局成了东亚地区争相效仿的典范,而今天,同样是西安,则给予了我完成《图典》的冲动。”

  2 甘坐冷板凳12年终成经典之作

  时间回溯到1998年,彼时的王树声刚刚进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期间,吴良镛教授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学,他所讲述的中国古代将城市建设同周边山水环境作整体考虑的规划及其现代意义对王树声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也坚定了他挖掘和研究中国本土城市规划优秀传统,在现代城市规划中运用和弘扬优秀传统的研究方向。

  循着自己的研究方向,2002年进入博士生研究阶段的王树声将《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而这篇论文也在不经意间成了《图典》的雏形和开端。

  “这些年,有人曾对我说我搞的研究成不了名,更获不了利,放弃吧。我的一些学生也曾一次次的向我发问,对我所干的事情表示难以理解。”王树声感叹道。“可是,我从没有想过要放弃。”

  就这样,12年间,在这个鲜有人问津的领域,为了《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能够完成,王树声带着自己的学生们寻访全国各地,收集古代县志,通读研究了全国1400多个县的县志。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2014年底,历时12年的《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编著完成,内容涵盖我国1400多个城市,采集历史文献3000余部,搜集与我国本土城市规划有关的城市图3500余幅,整理研究城市规划经验3700余条。全书借鉴古人“左图右文”的传统,从“图”和“文”两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每座城市的规划经验和智慧。

  3 “重拾中国城市的规划传统”

  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城镇化过程中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中华民族的复兴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在规划、建筑领域到底复兴什么?如何在城市里让人们“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对此,王树声教授表达了他的看法,“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山水传统并不相悖,城市绝不仅仅是经济的产物,因经济而起的新建设理应与城市的山水风景秩序融为一体。”在他看来,我们如今的城市规划要善于调和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形成超越矛盾要素的新秩序,犹如“四民异业而同道”,一切要素都应融于城市的“道”中。

  “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王树声说,“未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一定要融合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优秀规划传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会重新拥有更多望得见山水、看得见乡愁的城市。”

  国家住建部副部长黄艳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她表示:《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是对中国城市建筑领域的重大贡献,具有夯实本领域教育基础的重要意义,同时为当前政府做好城建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临行前,王树声教授坦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重视还不够,对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理解还有些僵化。但他始终坚信,中国人和中国本土城市的规划是有智慧的,只是我们暂时遗失了存放在秀丽山水与城市规划之间的那颗心,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重拾中国城市的山水传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