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第二轮志书编纂业务培训班讲稿
杨树民
体例,是一部著作特有的编写形式和方法,离开了这种形式和方法,它就不是这类著作了。地方志也是这样,它有自己特有的编纂形式和方法,尽管这种形式和方法要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但在一定时期内它还是基本稳定的,不是随时随地处于变化状态。自宋代地方志体例基本定型以来,明清时期有了较大的充实和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时期第一轮修志工作在全国的胜利展开,经过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地方志协会和全国广大修志工作者二十多年的艰辛实践和理论研究,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记述内容上、篇目结构上、体裁和方法上,地方志体例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正确总结第一轮志书体例的成败得失,无论对于巩固科研成果,还是开展新的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方志的体例应该包括那些要素,它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方志工作者必须搞清的问题。否则,方志质量难以保证。根据我20多年的实践,方志体例应包括:记述范围、时限、篇目结构、体裁、语言文字等,基本要求应根据不同内容分别阐述。
一、地方志的取材范围
地方志的取材范围用一句话表达,就是现行行政区划。现行,不是历史,也不是现代,而是现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①历史区划和现行区划不一致的。由于我国很多地方历史十分悠久,和国史等同长,各个朝代政区变化较大,范围很不一致。就是建国以后,政区也多次调整。但是,不管过去变化多大,这次修志必须以现行区划为准。对于历史上政区的变化,行政建置部分必须系统地准确地予以记述,而其它部分就不需要包括了。其人口、经济等各种统计数字也应予以剔除,剔除不了的应在注释中说明。不然,前后就无法对照,勉强对照了也不能说明是兴是衰,是起是伏。②现行区划外有联系的事物。地方志编写,有个通俗的说法,叫不越境而书,这个境就是现行政区。从原则上讲,不越境而书是正确的,是应该严格遵守的。但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大量的联系当然在境内,但少量的联系也在境外。它们的发生发展并不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的,而是按照自身的联系和需要进行的。如清代后期的回民起义,事情起源在渭华,但发展到渭南、西安、咸阳、宝鸡大部分县,后来又发展到甘肃,甚至少数人到哈萨克。这类和境外有密切联系的事,如果不记,事物就交待不清。最好的办法,就是境内的事详记,境外有联系的事略记,甚至可以点到为止。过去属于境内,后来划出去的,如果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按此法处理。
二、地方志的记述时限
地方志的编写,必须要有明确的时间界限,不能漫无边际,随心所欲。如果时间界定不清,志书就会混乱,编辑工作无所适从,读者也看不清事物发展的脉络。这个时限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下限,上自那里,下至那里。第一轮志书的断限,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上自事物的发端,下至事物的终结,未终结的至某年;二是上自1840年,下至某年;三是上自有行政建置,下至某年;四是上自有现行建置即上自建县、建地、建市、建省,下至某年。下限的具体时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各个年份都有。这几种断法,有利有弊。断限长的,历史悠久,探本求源,事物由始至终,系统性强,使人能够看出整个社会及各个事物发展的脉络,但工作量大,资料难查。断限较短的,事物的系统性相对差些,只能看出某一段历史的变迁,但工作量少、资料多,容易成书。第二轮志书从目前看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①修通志,这主要是政区发生变化的,或政区没变但体制发生变化的。有的地方认为第一轮志书不成功,也修通志。通志,断限当然是上自事物的发端,下至事物的终结,未终结的至现在。②修断代志,即从某一特定时期出发至现在。③修续志,即从上部志书下限起到现在。前两种为数较少,第三种是大多数。从中国历史上看,明清两代续志主要是三种形式:一是重修,不受上届志书影响,重新断限;二是续修,以上届志书下限为上限,篇目重新拟定;三也是续修,但篇目不变,只在上届志书门类上增加新的内容。这第三种做法现在显然不适用了,因为社会发展变化很快,20年时间天翻地覆,日新月异,原来志书的门类已远远不能容纳今天的变化,必须重新确定纲目。目前第二轮志书这几种断限基本上是可行的,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予以确定。这里强调一点,凡是一卷本志书,下限必须划齐,多卷本也应尽可能划齐,如果出版时间拉得过长可以有点差距,但也不要太大,太大就不是同轮志书了。
三、地方志的篇目结构
篇目结构是地方志的框架,好比建造高楼大厦的蓝图是工人施工的依据。一个好的篇目结构,是一部志书成功的首要条件。否则,资料再系统,文字再流畅,志书也因其貌不扬,归于失败。主编和编辑要成就一部志书,首先要在篇目结构上下功夫。
第一轮第二轮志书篇目的大样,省志、市志一般为多卷本,少数地市为一卷本,地、县、市一般为一卷本,专业志大多数也是一卷本。在结构上各级各类志书普遍为章节体,少数为纲目体。地、市、县志书在分编上,有的是大编,有的是中编,有的是小编。所谓大编,即大事记、概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人物、社会等。所谓中编,就是将经济再分为农业、工业交通、商业、财政金融、城乡建设、经济管理等;将政治再分为政党、政权、政协、政务、政法、军事等。所谓小编,就是以市县各部门为编。这些结构形式,从大的方面来看,都是可行的,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决定。
篇目的基本要求是:门类齐全、分类科学、归属得当、排列有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时代鲜明、特色突出。所谓门类齐全,就是自然、居民、社会各个方面不缺项目,或称横不缺项。分类科学,就是对门类的划分要有科学性,属于自然地理门类的要按自然学科的要求划分,属于人和社会门类的要按社会分工来划。这个社会分工主要指现在的社会分工,同时也要考虑历史上曾存在的社会分工。归属得当,主要是指各个部类的内容不要交叉。我们过去甚至现在还有一些部门是小而全,如企业有公安、有诊所、有学校等,但志书编写特别是地方综合性志书,不能这样编。公安归公安系统、诊所归卫生系统、学校归教育。要搞大而全,不能搞小而全。所谓排列有序,就是志书的搭配排序要符合事物的内部联系,按逻辑程序排列。一般要求先自然、后居民,再社会。在社会中先经济、后政治,再文化,不能逻辑倒置。结构严谨,就是章节体就都是章节体,纲目体都是纲目体,不要混排。章节体不要有编没章,有章没节,以节或目为单位书写,不能以章为单位书写。附录或者列在最后,或者随文附录,二者只取其一,不要随文也附,最后也附,这样就显得乱了。层次清晰,就是层次要明确,不要令人分不清。同时要简,一卷本志书编、章、节、目就行了,不要再下分子目、细目,形成五六个层次,叠梁架屋。有些事物不太复杂的,也可以设编、章、节三个层次。时代特色鲜明,就是说志书是时代的产物,包括观点、门类、史料、文字,都有鲜明的时代性。要用时代的眼光,认识自然,认识人,认识社会,反映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反映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各方面的成就。第一轮志书我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普遍修的通志,但重点反映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轮志书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要全面反映改革开放20年在各方面的巨大成就,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特别是经济上日新月异的变化,使读者看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所谓地方特色突出,主要是志书的区域个性,就是这个地方和其它地方的不同点。地方特色是一部志书区别于其它志书的主要标志,是克服志书千人一面的主要手段,也是增强志书可读性重要措施,需要下功夫搞好。地方特色在第一轮志书中表现在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物等各个方面,在第二轮志书中多数应该表现在经济和人物方面。各地要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发现自己的特色。凡在全国或全省有影响的,可以升格设编,在地方有影响的可以设章设节,无论编、章、节、目,都应该详细予以记述,使其成为志书的闪光点。
制订篇目的方法很多,主要是:①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相结合。自然方面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等按学科分类划分。社会方面如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按社会分工分类。有些社会分工名实不很相符的,可适当予以变通。②各类专家和修志工作者相结合。修志人员对方志体例熟悉,但对社会其它方面了解较少,很容易形成志书专业性不强的弊端,要吸收各方面的专家进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增强方志的科学性。③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制订篇目,主编的作用是主要的,主编副主编都要亲自动手,不要推给编辑了事。要以主编为主,群策群力,反复制订,反复修改完善。
四、地方志的体裁
体裁,是文章或著作的表现形式及写作方法。地方志的体裁,经过社会主义时期第一轮新方志的实践,上上下下统一了认识,正式定为:述、记、志、传、图、表、录7种。
述,就是志书中的总述(有的称概述)、编述、章述或节述(有的称无题序)。述是全书或编章节的纲,它提炼概括所记内容,理清各方面的发展脉络,点明地方或事业的特点、发展规律及趋势。第一轮志书多数是这样做的,效果很好,第二轮修志应继续发挥述在书中的功能。述在全书中必须有,编、章、节是不是层层设,大家可以讨论,不设目的节当然就不需要了。述的写法较多,从第一轮志书的实践看,主要是三种。一种是分期叙述法,即将一个地方按发展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一段一段叙述。二种是提炼概括法,将全志或部分内容提炼概括分项叙述,全志为总述或概述,部分内容为编章节述。三种是特点串连法,这主要表现在总述或概述上,将一个地方比较大的优势或特点找出来,连续概括予以叙述,使读者对一个地方有深刻印象。
记,就是志书中的大事记、专记、特记等。大事记通过对一地方大事按历史过程系统而简要的记述,使读者对一个地方有个简要的了解。专记、特记是详记一个或多个特定事物,使读者对一个地方的重大事物有一个详细深入的了解。大事记的写法主要是编年体。在第一代修志中,有的地方开始搞记事本末体,结果和正文重复较多,后来改为编年和记事本末相结合。最后,大多数都搞成编年体。就是按时间先后顺序,简要予以记述,原则上点到为止。专记、特记是记事本末体,将一件事时间、地点、人物、经过、何因、何果系统地典型的写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或启迪。在位置排列上,开始多数人认为大事记是一部志书的纲,一般都排在书的前面,后来一些修志工作者感到大事记起不了纲的作用,进一步简化文字,排在志书的后面,实际上是大事索引。特记、专记一般都排在正文的相关部分,少数排在后面。
志,就是分志,市、地、县志多数为编,章节都包含在内了。它是志书记事的主要形式。是全书的主要载体。通过分门别类的系统的记述自然、人、社会的各个方面,使读者了解省情、市情、县情,掌握各项事物的发展过程、发展趋势,为各种决策服务。志的写法较难,其要点:①以节或目为单位记述,节下无目的以节为单位,节下有目的以目为单位。②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写,即以时间为序,从发端到终结,不能倒叙,也不能插叙。③分阶段叙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都有一个兴衰起伏的过程,按兴衰变化分阶段叙述,主要写变化,不要一年一年平铺直叙记流水账,那样就平淡了。
传,就是人物传。一般一人一传,也有二三人合传的。传的作用就是通过记述典型人的生平事迹,使大家对这些人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以达到传史、启迪、教育的目的。传的写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按时间顺序写,即按生平经历由先到后分段叙述;二是按事迹分类叙述,即除写生平外,重点写事迹,将事迹分为几个问题展开叙述。后者写法为数较多,效果也好。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生人不立传,这是地方志的好传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亦有明确规定,应当遵守。近几年来,不断有人提出来要给生人写传略、写介绍,并讲了一些理由。传略、介绍就是小传,从大的方面看,生人还是不立传好。这个口子一开,就收拾不住了。某些确实事迹典型的人,凡在本地工作的,可以在各个部分以事系人,使各个志取材更加典型。不在本地工作的,可以列表、入录,保存人物线索,以便以后立传。
图,就是地图、示意图、图片。它的作用就是使志书更直观、形象,配合文字叙述,增强志书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地图包括行政区划图、地貌图、水文图、气象图、资源分布图等,社会经济统计示意图包括线条图、柱状图、曲线图、对比图等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制图。图片包括彩色和黑白,清晰度要高,色泽要饱满,在内容上要多角度取材,代表面要宽,要能说明问题。
表,包括职官表、人物表、沿革表、社会经济统计表,尽管是辅助手段,但能增强志书资料的翔实性。它在各个部分都能用,是志书不可缺少的一种体裁。从第一轮志书的实践看,制表要注意两点:一是完整性,不管那一种表,项目要齐全。特别是人物表,要根据不同类型,制定不同项目,使其能够说明问题。二是规范性,特别是社会经济统计表,表头、栏目、线条、数字填写,国家都有统一要求,要和统计部门商量,不要随意绘制。
录,主要是附录,同时还有人名录、地名录。它是志书的一种辅助体裁,附录能增强志书的资料性,使人的印象更深刻。人名录、地名录可以最简洁的方式表现一种事物,是编者简写的一种手段。从第一轮志书的实践看,附录的内容是多样的,如诗词、碑铭、志序、公告、规章、文件、会议记录、领导指示、经验介绍、村规民约等。第二轮修志一定要注意附录的资料性,有没有借鉴价值,不要搞得太滥。对于正文能编的东西,尽量放在正文,使正文门类齐全。正文编不进去的,可以用附录反映。人名录、地名录应随正文走,其它附录内容可以集中放在后面,也可以随正文分散附录。集中与分散只宜采取一种手段,不能二者同时采用。
地方志主要就是这七种体裁。实践中容易混淆的是工作总结、论文、新闻通讯、文学作品等。工作总结是对某一项工作在较短的时间里如半年、一年内进展情况总结,先写取得的成绩,再写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地方志时间跨度较大,不要说通志,就是断代志也20年。它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因果都穿插其中了。工作总结是第一人称,地方志是第三人称。论文是提出观点,利用论据,分析论证观点。地方志是述而不论,只叙述,不议论。地方志也有指导思想,有观点,有分析。但它是用正确的思想去分析认识问题,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去取材,但在编写中只叙述,不论证,也不评论,不阐发观点,寓褒贬于记叙之中。新闻通讯是报纸电视的一种写作体裁。它和地方志的共同点是都写真人真事,但写的方法不同。新闻是倒叙,先写导语,再写主体,通讯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地方志是直叙,不能倒叙、插叙,不能抒情议论。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散文,是形象思维,可以虚构夸张抒情描写烘托。地方志是真人真事,它的典型生动主要靠取材,不能虚构夸张,不需要抒情烘托,对地形、物体有所描写,也是三言两语,勾出真实形象即可。不能用文学作品的各种手段编写地方志。
五、地方志的语言文字
地方志的语言是语体文、书面语。就是说它不是文言文,也不是口头语,是以书面反映地、人、物。其要求是:朴实、简练、流畅。所谓朴实,就是通俗真实,不夸张,不抒情,不渲染。所谓简练,就是不啰嗦,不冗长,言简意赅,像胡乔木同志说的像打电报一样。所谓流畅,就是语言很通顺,很畅快,不是半文半白,不是句子不通,令人念起来十分费劲。
地方志的文字是标准简化字,是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需要强调的是:⒈不要用繁字,除了个别有特定含义的人名地名外,都要用简化字。目前市场上一些人以和港澳台打交道为由,乱用繁体,这是不对的,简化字是方向。⒉不要用已经作废的简化字,国家曾发布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已经作废了,不要再用。⒊不要用自己随意简化的字,要用规范的简化字。
地方志体例是地方志事业的重要财富,我们要认真研究它,弄清它的内含,指导自己的工作,保证二轮志书有较高的质量。同时,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它,使它不断科学化。
(作者系原渭南市地方志办公室市主任 《渭南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