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仓
同志们:
全省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业务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我代表省地方志编委会和省地方志办公室向参加培训班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同仁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今年6月13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地方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我向与会同志传达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今年以来召开的几次会议精神和《地方志工作条例》的主要内容。上月中旬,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又在北京召开学习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验交流会,会议交流各地学习《条例》的经验,讨论了《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若干意见》和《地方志编纂工作备案制度》两个文件,通报了明年地方志工作的总体设想。借此机会,我把会议精神向大家简要作一传达,并讲一些情况和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充分认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搞好地方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传统意义上的地方志,又称方志、地志、地记、图经等,是全面系统地记述特定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大型资料性文献。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普遍地延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历史传统,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中国科技史》的作者李约瑟博士曾说过:古代的希腊乃至近代的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地方志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隋、唐确立史志官修制度以来,历代都把修志作为一种官职、官责,并颁布政令对修志进行统一规范。如明成祖朱棣两颁《纂修志书凡例》;清康熙、雍正、乾隆等朝曾多次颁布修志诏谕;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颁布《修志事例概要》、两颁《地方志书纂修办法》。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不仅自己调阅了大量的四川方志,还辑选了部分方志,推荐给到会的领导同志,提倡利用方志,提高领导水平。同时,他还倡议全国各地要编修地方志。1958年8月9日,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系统地整理地方志,把地方志中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资料整理出来,做到古为今用。1957年,国务院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家12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草案)。“文革”期间,地方志编修工作因故中断。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胡耀邦、万里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对编修地方志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八十年代初,全国新编地方志工作重新启动。全国首轮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规划编纂六千余部,截至2005年,已出版五千余部,占计划的91.7%。地方志工作作为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文化基础事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发挥了资治、教化、存史的重要作用。
在全国首轮新编地方志工作基本结束之际,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采取召开会议,开展理论研讨,进行经验交流,组织业务培训等各种形式,有力地推动了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全面开展。截至今年9月,全国34个省级单位(包括军事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除西藏自治区外,都正式发文部署开展第二轮修志工作,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第二轮修志工作规划,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第二轮修志试点工作,有的已经全面展开。全国已出版的第二轮省级志书7卷,市级志书12种,县级志书119种。尤其是今年所做的两件事情,极大的鼓舞了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也使社会各界对地方志和地方志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件是4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全国地方志系统表彰先进大会。这是地方志工作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开展评选先进的活动,也是有史以来地方志系统开展的评选先进活动第一次得到国家人事部门的参与和认可。经过广泛推荐、逐级把关、反复审核,共有31个单位和10名同志被授予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还评选出了全国方志先进集体244个,先进工作者484名。配合这次表彰大会,《人民日报》分别在3月30日和4月1日发表了两篇重要文章。一是《构筑中华文化浩荡根谱》,二是总结了新编地方志工作的五条重要经验。这次活动扩大了地方志工作的影响,振奋了地方志工作队伍的精神,使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受到很大鼓舞。
第二件是5月18日由国务院制定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经过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467号令正式颁布施行。这是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以来,也是中国历史上自从有了地方志以来,第一部有关地方志的全国性法规。它结束了地方志工作无法可依的历史,标志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工作从此进入了依法修志的新阶段。它的制定和颁布施行,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反映了各有关方面有关部门特别是国务院法制办对地方志工作给予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凝聚了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
《地方志工作条例》的主要精神是什么?或者说它主要解决了哪几个比较重大的问题。对此,省法制办的李云霞处长将要给大家作专题讲座。在此我只作一些简要的归纳,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体会。
一是《条例》明确了什么叫作地方志和地方志工作的问题,提出了地方志的概念;提出了地方志工作的概念;明确了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的性质,规范了军事志、部门志和地方志的关系。
二是《条例》明确了各方面在地方志工作中的责任问题,首先明确了各级政府的领导责任;明确了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工作责任;明确了社会各界对地方志工作的支持责任。
三是《条例》明确了如何保证志书质量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保证质量的措施:即从规定地方志编纂应遵循的指导原则上保证;从规定地方志编纂人员的组成上保证;从规定地方志的审查验收、出版批准制度上保证;从规定政府对给予在地方志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上保证。
总之,《条例》对地方志工作的所有重大问题几乎都以法律条文给予了规定,是非常务实、非常科学、非常精辟、非常系统的。它是我们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开展地方志工作最权威的依据,最有力的武器。会上,田嘉秘书长还通报了明年的几项大的工作:一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要换届,将选出新一届国家地方志工作机构领导班子。二是召开全国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请各省主管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参加;三是与国务院法制办一起检查贯彻《条例》的落实情况;四是地方志协会要换届。同时还透露,虽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但从事地方志工作的同志将参照公务员管理。因此,与会的各省同行们热情很高,一致表示,地方志工作的春天来到了,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忠实履行职责,把这一传承文明的重要文化事业做实做好。
二、我省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工作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严峻形势
省委、省政府对我省的修志工作历来是十分重视的。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听取地方志工作汇报、视察工作。出席方志工作有关会议、对全省地方志工作作重要指示,曾提出过许多具体要求。我省第二轮修志工作动手也比较早,1999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陕西省地方志工作12年规划纲要(1999—2010)》,对全省第二轮志书的编修工作进行了中长期规划。2000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续修地方志工作的通知》,2003年2月,省政府召开了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总结了第一轮修志工作,对第二轮修志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今年6月13日又召开了全省地方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了第二轮修志启动以来的工作,表彰了先进,对第二轮修志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2004年7月、2006年2月两次分别召开全省第二轮修志试点单位座谈会,就第二轮修志工作进行交流和研讨,这些都对全省的二轮修志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市、县(区)对第二轮修志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修志工作也在逐步展开。截至目前全省有半数以上的市、县(区)制订下发了第二轮修志工作方案。56个市、县(区)研究制订出第二轮志书篇目;37个市、县(区)召开了动员大会,进行了任务分解,开始进入资料整理和编纂阶段。有5个县(区)已初步完成第二轮志书的编纂,有的已报市上审查。总的看,全省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局是好的。尤其是我省的渭南市,从市到所属11个县(区)全面进入第二轮志书的编写阶段,半数以上的县区已进入总纂阶段。西安市所属的13个县、区都进入了志书资料的征集和编写阶段,有的已开始总纂。省志部分单位也进展较快,省军事志已进入全面编写和总纂阶段,省交通志、水利志、新闻出版志、气象志、建设志、卫生志、发展改革志、科技志、乡企志、社科联志等都已制定篇目大纲,分别开始进入资料征集和编纂初稿阶段。但就全省二轮修志工作总的形势看,还不容乐观。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二轮修志工作缺乏紧迫感。据统计,首轮省志各专业志下限至今已满20年的为9册,已满19年的4册,已满17年的21册。“十一五”期末达到和超过20年的合计为56册,占续修规划总数的80%。在已出版和编纂的131部市县志中,下限到2006年已满20年的6部,至2010年满20年的86部,两项合计92部,占二轮续修规划总数的80%。三级志书绝大多数已到或接近续修时限。但是,认为“不着急”,以为“来得及”等思想还普遍存在。二是学习风气不浓,理论研讨不够深入,研究成果不多。特别是对二轮修志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更少,指导工作滞后。三是修志机构和队伍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省直部门中有机构和人员的是少数。县级地方志多是与档案、党史等“二合一”或“三合一”的机构,编制有限,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员很少。四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至今首轮省志规划中仍有10册专业志书未能完成编纂任务。今年8月1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27号文件,明确了我省第二轮省、市县三级地方志编纂任务。第二轮三级志书共计划编纂出版118部。其中省志1部(多卷本);省辖市(含杨凌区)志11部;县(市、区)志106部,其中县志80部、县级市志3部、市辖区志23部。与第一轮116部的规划数相比大体相当。省志仍采用多卷本,但根据第二轮修志时间跨度小,经济社会发展快等实际,第二轮省志篇目采用大篇结构,和首轮的平行分目体相比在篇目设计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省志篇目除卷末外共设16卷,分总述、大事记、自然、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人物等八个部分,共78分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我省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税务志、信息产业志、航天航空工业志、海关志、监察志、扶贫志等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志;11部省辖市志中杨凌区志为新修,渭南市志为重修,其余9部均为续修;106部县(市、区)志中新修2部:王益区志、印台区志。重修3部:户县志、佳县志、临渭区志,其余101部为续修。我省“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出版任务。距离“十一五”规划期末只有四年时间了,但目前我们还没有一部二轮志书出版,在全国也处于中下位次。可以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们各级地方志系统的干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二轮志书的编修工作拿在手上,抓出成效。
三、根据当前的修志形势和任务,必须把加强学习和研究放在重要位置
第一,加强学习与研究是修志队伍自身建设的需要。回顾第一轮修志之初,面临着修志队伍和理论准备两个方面的不足,大规模地培训队伍则成为修志的基础工作。因此,省、市、县(区)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修志骨干,保证了首轮修志任务的圆满完成。但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业务骨干多数退休或调离。现在修志队伍中新人占绝大多数,因此,积极地组织培训,仍然是第二轮修志最基础性的工作。因此,省志办下决心连续办三期培训班,将在职在岗的地方志机构的领导和主要编辑业务人员普遍轮训一遍。
第二,加强学习与研究是第二轮志书断限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一轮修志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启动,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情况下完成的。第二轮志书主要记载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情况,所以也有人称第二轮志书为改革开放志。就是对我们身边刚刚发生过的事物的真实记载,这对我们继续深化改革,提高改革开放的水平,其借鉴作用更强。我们唯有编纂出政治观点正确,资料翔实准确、体例完备、文风朴实、语言流畅,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佳志、良志,才可称得上不辱使命,不负众望。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加强学习,深入研讨,从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为完成好二轮志书编纂工作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加强学习和研究是完成好第二轮修志任务的迫切需要。全省第二轮修志任务已列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陕西省第二轮三级志书编纂规划》中明确要求:第二轮志书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志书编纂必须政治观点鲜明、正确,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靠,结构合理,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及专业特色,行文准确、规范,图文并茂,遵守保密规定,树立精品意识”、“第二轮修志工作要讲求效率,缩短编纂出版周期。总体要求在2010年基本完成全省第二轮志书编纂任务。”因此,第二轮修志,起点要高,行动要快。我们只有通过认真地总结第一轮修志的经验教训,并把成功的经验升华为指导第二轮修志的理论,工作就会在新的起点上开展。
要高质量的完成第二轮修志的繁重任务,需要学习和研究的东西很多,一次培训班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有几个重要问题必须重视把握。
一是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学习贯彻《条例》,使地方志系统内增强信心,强化责任意识。学习好、宣传贯彻好《条例》,也是社会各界认识、了解、支持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机遇。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关于编修地方志的行政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国家依法修志的重大举措,是对修志工作的大力加强和促进,将在我国修志史上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于建立修志工作长效机制,保障地方志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地方志系统要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首要任务。要把学习与加强地方志地方立法的工作结合起来,与开展第二轮修志工作结合起来,与总结首轮修志工作的经验教训结合起来,与加强读志用志工作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全省的地方志工作。
二是要学习研究地方志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进行学科深入研究的门坎,是工作高起点的阶梯,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地方志历史久远著作颇丰,我省就有500余种,不但存有大量的珍贵资料,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志书编纂经验。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20多年来,方志界一方面对传统的修志理论进行了发掘和整理,一方面在修志实践中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使修志理论得到了丰富和提高。近年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决定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着手地方志学科建设,组织全国力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所以,在全省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之时,通过培训,使修志人员掌握修志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修志规范和技能,打牢基础,由此登堂入室,是非常必要的。
三是要学习和研究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志书体例结构等方面的创新。上一轮方志的结构,从某种角度讲,实际上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反映,志书横分门类往往与党政管理部门相对应。但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旧的格局被打破。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将原来分属于不同行业的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形成新的产业链。这些产业链将产供销,贸工农连为一体,形成一批大集团、大公司、大网络,这种一体化的市场经济形态在第二轮志书中要得到应有的记述。政治体制、社会、人文方面也都发生不少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的情况,第二轮志书如何突出改革开放、突出新的支柱产业、突出新的经济格局,如何设立新的特色篇章,如何记述等问题,都要做深入的学习探索。社会转型,使得原有的修志模式也不能适应新一轮修志所面临的新形势,组织领导,工作程序和手段都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要求,都要作必要的改进和更新。资料采编是修志过程中的一项奠基工作,大量的文字资料、口碑资料、实物等资料的采编,除用传统的方法外,要重视利用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如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数码技术等为资料采编服务,同时加强调研力度,重视鲜活的社会调研资料入志,才能确保第二轮志书质量。
基于以上这些基本思路,这次业务培训班设置了十二个课题,归并为八讲。这次培训班的准备工作是比较充分的,从酝酿到实施有三四个月;从课题的设置到每一个教案的形成,都经过多次研究和座谈讨论,因此,教案既是每个教员辛勤劳动的成果,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基本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既有指导性,又有可操作性,我相信,这次培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要齐心协力,为办好培训班共同努力。举办培训与参加培训、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体,希望组织者与参训者,教员与学员双方都要聚精会神、通力协作,共同把这次全省修志业务培训活动搞好。这是全省方志系统共同的任务。省志办要把各项组织工作做细,在现有条件下,把服务保障工作做得更周到。最后,预祝培训班圆满成功。
(作者系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