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知的骡马市 孟宪斌

时间:2007-05-09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陕西省工商联研究室    孟宪斌

    我家世居西安城,我的母亲今年94岁,西安是我的故乡。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进行工商史志的编撰和研究已20年,因而对西安街市的状况比较熟悉。骡马市街历史久远,称得上老西安的商贸、文化重地。
    唐代,长安人口达到百万以上。长安城中有专门的商业区,就是东、西两市,生意兴隆、功能齐备、规模空前。宏伟壮观的唐长安城在唐末由于战乱、火灾、人为破坏,特别是在天佑元年,农民起义军叛将朱温,劫昭宗迁都洛阳,命令长安居民“按籍迁居”,把长安的宫殿、房屋全部拆毁,使三百多年的唐代都城变成废墟。
    朱元璋采纳了凤阳书生朱某的“高筑墙,广纳粮,缓称王”的谋策,建立明朝后将自己的儿子和王宫贵族分封到各地称王,为世袭制,如其一子被封坐驾西安称“秦王”。朝廷修筑明长城,同时在各府、州、县大修城池。
    明代西安城是在唐末佑国节度使韩建“新城”(“新城”是在唐代皇城旧址上修建的)的基础上,将北、东两面向外扩展1/4,即形成今日西安城的规模。它实际只有唐长安城面积的1/6。明西安城的西、南两面是唐代皇城的两面城墙,未加改动,因之西南城角为圆台体(其他三个城角为直棱台角)。
    至于西安骡马市街是何时命名的,还未见可考资料。据推测有两种情况:一是这条街原是买卖骡马的地方,但支持这种说法的理由不强,唐代这儿是皇城的一部分,不可能。最有可能在这里进行骡马交易的时代是元代,因元代的统治者是蒙古人,属游牧民族,擅长骑射,有可能在城内辟一地做骡马交易。但元世祖忽必烈采纳谋臣耶律楚才建议尊崇儒家学说,基本延续汉律和中国传统的封建体制,在京兆府城中建骡马市有些渎辱斯文,故可能性几乎为零。二是到明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建,朱明王朝的统治者从江南来,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把城内一条街作为骡马交易市场,从明代开始的可能性不大。据我的老人回忆,自他们记事时,骡马市就是石匠铺一条街,一家挨一家,雕刻石狮子、石门墩、石柱础、台阶石、拴马桩、石碑、建筑石材等,自产自销。民国时期,西安市石作同业公会就设在骡马市1号。随着时代的变迁,使用建材的变化,丧葬风俗的变革,骡马市的石匠铺逐渐减少, 至1966年“文革”开始后,仅剩一、二家也不复存在了。明代大修扩建旧城,无论是筑城墙,还是建房屋都要使用石材,尤其是修城内街道,主干道全部使用青石条铺路面,城墙外层砖砌,底层也用大石条砌成。当时必须有一固定的场所为城建加工大量石材,这样骡马市的石匠一条街也就应运而生了。我想骡马市的命名应与石匠铺一条街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运来石料和运走加工好的石材绝非肩挑人扛能办到的,明清以至民国时期,北方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骡马大车,笨重的石材石料都要靠大车运输,因此这条街上的骡马大车来来往往,停在铺门外装卸或歇脚喂牲口成为街头一景,时间长了人们就叫这条街为骡马市而顺理成章。但也有人讲时间大概在清代至民国初年,骡马市街原有一片空地做过骡马交易的市场,这也是这条街叫骡马市的原因之一了。据老人们讲,西安骡马交易都在农村集贸市场或关乡集市上进行,如建于宋代的西安八仙庵前的长关一条街,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六都要举行“忙笼会”,非常热闹,规模很大,外州外县的人都来赶会。这里出售杈把、木锨、扫帚、镰架、刀刃、磨石、草帽等夏收农具。骡马交易会是忙笼会一项重要活动,有肩搭稍马(一种两头装东西的长口袋)的回民穿行牲口市场做经纪人,人称牲口“牙家”,交易成功收取中介费,肩搭稍马成为牲口牙家的标志。牲口市上并有手提笼头和缰绳叫卖的手艺人,路旁还有为牲口钉掌炉火扑扑的掌炉和为牲口治病的兽医。牲口交易必须纳税,完税后税务机构给牲口屁股上盖上火印。笔者家住东关,这种景象为我亲见,八仙庵的骡马交易大约持续到1958年城乡“人民公社”化后。
    “三意社”(今市秦腔二团的前身)约成立于民国十年以后,常年租赁骡马市“药材会馆”的戏楼演出,药材会馆建立于清光绪年间,民国以后是西安国药业同业公会的地方,戏剧业公会也设在此。此外这条街还有照像业、盐业、石作业同业公会,共5个,可见骡马市的商业价值潜力。以后“三意社”在药材会馆北边另搭剧场至解放后重修。三意社的创始人是商州人苏长泰,其两子均是秦腔界的名流,长子苏哲民善演贫生戏,如吕蒙正赶斋、连升店等。三意社的一次变故,致使苏哲民英年早逝,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三意社的戏演得好,生意红火,于是有人从三意社退出来,另起炉灶,成立了“尚友社”,并拉走了许多好演员,三意社刹时陷入困境,苏哲民受到刺激,精神出了毛病,有一次赴山西演出,乘船过黄河扑水而亡,成为秦腔界一大憾事;次子苏育民嗓音宏亮饱满,看家戏有激友、打柴劝弟、苏武牧羊等。以后的时间在西安的秦腔舞台形成了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是与苏育民的力挽狂澜、重整旗鼓的辛劳分不开的。他曾担任西安梨园(戏剧业)公会会长多年,长期担任三意社社长,曾获西北文艺会演一等奖;苏哲民的女儿苏蕊娥天生一付好嗓子,只可惜因小时患病,腿有残疾,不能登台演出,解放后她一直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事教练工作。她清唱花亭相会中张梅英的唱段婉转动听,世称“奶腔”,可谓秦声之一绝,被录制后常年在广播电台播放,受到广大戏迷的热烈欢迎。三意社路口西邻有一家蓝田人经营的食堂,常年供应油条、甜浆(煮过大米的豆浆,味香甜)、稠酒、油炒凉粉、红肉煮馍、包子、臊子面等,生意很好。1957年后随着支援大西北的高潮,上海交通大学大部分迁到西安,许多科研院所、企业、院校由南方和沿海也迁到西安,西安的南方人骤然增多,政府把上海的老字号“东亚饭店”(一楼附设服装部和摄影部)迁到骡马市中段,并在相邻的解放市场内建立了西安市越剧团和评剧团。东亚饭店南临又修建了骡马市小剧场,专供外地剧团来西安演出,我上小学时,学校组织我们在此观看了福建泉州的提线木偶,非常精彩,令人难忘。泉州提线木偶使人耳目一新,个头比西安的杖头木偶小许多,但做工精细,千人千面,绝不雷同,表演细腻、逼真,生活情趣浓。善于表现人物众多、场景复杂、大场面的戏。那天演出的本戏是“解放一江山岛”,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中期解放一江山岛的史实编排的。一般的木偶戏都是说唱结合的,这次演的是现代战争题材的剧目,因而采取话剧的表演方式,说的是普通话,小学生都能看懂,并实现了以最快的速度把当代重大历史事件搬上戏剧舞台。木偶开吉普车、打电话、坐沙发、吸烟都表演的活灵活现。音响效果也配合得恰到好处,如汽车鸣喇叭、发动、开启、人员上下车都表演的形象生动。木偶用打火机打火、点烟、吸烟、吐烟圈都惟妙惟肖。尤其是演总攻一江山岛的战斗场面,海、陆、空全面出动,淡蓝的军舰、银灰的飞机、深绿的坦克跟真的一般,只是袖珍罢了。发动机轰鸣、炮声隆隆,军舰、坦克、战斗机的炮筒冒着白烟,敌人的战舰、碉堡被打得七零八落、粉身碎骨。飞机打炮还在空中形成一朵朵白棉花似的烟团,煞是好看,被击中的敌机则长嘶着拖着烟尾巴坠海。跟电影里看到的战争场面一样壮观,这里的表演还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该演出对传统的木偶做了大胆的突破。加演的猴戏是传统剧,信手拈来、生动传神、简直把猴耍活了。这一时期骡马市又有一些起色。
    骡马市原邻东大街口有一家“人民服装店”,它的前身是1935年开业的老字号“克利西服店”。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的商贸、个体户发展迅速,骡马市成为服装商贸一条街,门面房均改成了服装店,连三意社门口都建成了服装商场。道沿侧由市管会统一搭建的服装销售亭一街两行,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生意十分兴隆,西安的骡马市服装一条街也闻名省内外,每日上市购物的人最多时可达数万人,骡马市也因服装生意成了市内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骡马市商业步行街”是近年来西安城建的大手笔,各栋建筑气势恢宏,嶙峋参差,富丽堂皇,使这条古老的小街今非昔比,面貌彻底改观,商贸、服饰、酒店、餐饮、娱乐、旅游、演艺、博物馆等各种开业前的准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省内外正在拭目以待,这时真有点“待到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的味道了。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