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地域特色系构架志书的灵魂

时间:2012-12-20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编纂地方志应当做到存真务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条例》这一规定,充分说明,地方志作为记述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事物的发端、发展和结果的文献,它的生命所在,就是突出地域特色。遵循这一原则,笔者认为,一部好的地方志书,就在于很好地将地方特色彰显于著。现就本区特点,略陈拙见。

  我们烟台市福山区拥有588.83平方公里的面积,24万人,原是一个千年古县,1984年成为烟台市市辖区。这里虽属“弹丸”之地,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闻名遐迩的“烹饪之乡”、“大樱桃之乡”、“华侨之乡”和烟台市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福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情况来看,本区“四大特色”最能代表福山特点,也是构成《福山区志》的生命之所在。

  特色之一,饮食文化。福山区是鲁菜的发源地,有着极为丰富的鲁菜烹饪文化,可谓源远流长,积淀厚重。这里有众多的大厨名师,而且几乎家家户户的主妇都擅烹饪。因此,流传“要想吃好饭,围着福山转”的民谣。并且从辖区出土文物表明,早在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福山已经进入烹饪形成时期,2000年前的春秋时期,福山人已经使用精美的饮器炊具,掌握多种烹饪技法。唐宋时期,福山烹饪已高度发达,讲究宴席规制礼仪。明清时期,福山名菜佳肴,从民间进入宫廷,成为御膳。同时,又有多种名菜名点从宫廷流入福山,正是这进出结合、上集下传,使福山风味鲁菜传播大江南北,遍布五洲四海。自古至今,福山人在北京开设的名店有泰丰楼、丰泽园、同和居、致美斋、庆和堂等十几个饭庄,天津有登瀛楼、天和饭庄等,上海有丰泽楼、会宾楼等,还有大连的泰华楼、青岛的顺兴楼等。在港台和国外开设的名店有香港的松竹楼,台湾的鹿鸣春,日本的世界饭店、八仙阁、北京楼饭店,美国的京都饭店、鲁园饭店,英国的中华菜馆、蓬莱阁等100多个。福山名厨有古代北京丰泽园的牟常勋,天津登瀛楼的吴兴裕,现代名厨有“全国十大厨师”、鲁菜泰斗王义均,同时,福山遍布海外的厨师有100余人。他们精湛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把鲁菜“爆、炒、烹、炸、溜、烩、蒸”技法,推到极处。制作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正因为福山从历史到现在名厨遍及全国、名店遍及海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内华侨宾馆、福源大酒店、百舸苑大酒店、管家大酒店等代表鲁菜特色的酒店相继开业,鲁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1年10月,福山区被中国烹饪协会冠名为“鲁菜之乡”,是对福山的饮食文化的充分肯定。

  上部《福山区志》因资料挖掘不够,没有单独设烹饪编,只是在商业编中作为一章,这次即把烹饪升格,从商业编中析出,独立成编,这样就把福山的饮食特色进一步突出,彰显了福山烹饪文化的地位,叫响“人间美食在福山”和“鲁菜之乡”的品牌。

  特色之二,珍稀果品。福山是最早的“苹果之乡”和“樱桃之乡”。福山区位于山东半岛北部,这里依山傍海,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雨量丰沛,气候宜人,适合作物生长,尤其是果业种植。

  福山果类栽培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主要有杏、梨、柿、李等10个品种,1870年前后,由传教士引进苹果“青香蕉”、“红香蕉”新品种,开辟了中国苹果栽植的历史,至清末果树面积达50公顷,总产量70吨。20世纪80年代,福山出产的“青香蕉”、“红香蕉”、“红富士”果大味美,闻名华夏,成为中央特供。因此福山被誉为“苹果之乡”。随着果业的快速发展,周边县市区的苹果业发展迅速,因受土地面积,品种的限制,福山区的苹果业发展受到影响,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对此,福山区领导审时度势,结合福山地理特点,积极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大樱桃为代表的对地理条件、气候有着特殊要求的新兴果业,使福山始终走在果业发展的最前沿,大樱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这种有着“北方春果第一枝”美誉的珍稀品种发展迅速,2006年,全区大樱桃面积6666公顷,占全国大樱桃总面积的16.66%,主要品种有红灯、拉宾斯、佐藤锦、雷尼、秋鸡心、芝罘红等几十种。由于品种全、面积大、质量优,1997年,福山区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樱桃之乡”,引领了烟台乃至全国的大樱桃发展。

  上届的志书主要记述的是苹果,而今大樱桃成为福山果业的代表。因此,本届志书用了更大篇幅记载此种,进一步突出福山的果业特色。

  特色之三,华侨之乡。烟台是最早的开埠地区,福山海外游子众多,成为北方城市万人比最高的地区。据中国《华侨志》记载,清康熙年间,政府规定华人不准旅居国外。雍正年间,允许领凭出洋营业,但不得到外定居。以后几经变化,各时期宽严不一。福山清末始有居民到日本、高丽、俄国贸迁或开饭店。民国期间,出洋经营、避难、与家人团聚者日渐增多。福山籍华侨已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五大洲,所去国家有日本、朝鲜、苏联、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31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福山华侨、港澳同胞总数为5025人,在亚洲13个国家有3357人,占总数的66.8%,在欧洲10个国家有2300人,占总数的4.5%,港澳同胞1010人,占总数的20%,在世界各地办有企业近千个,其中较大规模的有600多个。从全国来看,华侨较多的地方主要是福建和广东,因为他们有着深远历史根源和地域特点。而在北方,福山又可以说是这一区域特点的典型代表。近几年随着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移民加拿大、澳大利亚、应亲朋邀请、留学海外者骤然增多。华侨身居海外,心系故乡。改革开放之后,广大海外华侨积极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穿针引线,招商引资。旅日华侨郭永殷带领潘士义、郭光甲、刘家齐、王学忠等共向区、乡政府和村捐赠汽车26辆,拖拉机12台,捐赠人民币修建学校、自来水等公益事业共计208.7万元。回国办企业者更是不胜枚举。

  福山作为华侨之乡,把华侨的事迹载入志书,彪炳千秋,更能彰显福山这一地域特色。

  特色之四,园区经济。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鼓舞下,福山区的决策者们在城北“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盐碱滩规划建设了烟台最早的县级高新技术产业园。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已建成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五通一平、地理位置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的县级产业园。从起步区3.8平方公里,到发展区4.2平方公里,再到西拓区7.5平方公里,以及南拓区7平方公里,园区总面积达到28.5平方公里。到2005年,已落户园区项目163个,投产项目123个,项目总投资310亿元,形成了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体,总产出能力达到15.5亿元,区内企业完成增加值210亿元,利税3.8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25%,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区级财政的重要支柱。产业园内有世界500强企业11家,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亮点。高新技术产业园原本可在工业编中记述,但为了进一步突出产业园的经济地位和龙头带动作用,故将产业园独立成编,以更加显现福山区工业立区的发展理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