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需要先知先觉者,他们思考着民族的未来。他们发现真理,如舵手般引领民众,为民族的未来指明方向。他们是民族的领袖。
一个民族需要有一群人,他们视民族的未来为己任,追随先知先觉者。他们追求真理、宣传真理,并唤醒民众,鼓舞斗志,他们是民族的精英。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被日寇铁蹄践踏的中国,有这样一群热血青年,他们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冲破重重阻力来到虽贫瘠但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延安。他们给延安带来了新鲜和生机和活力。他们是歌者,他们为延安歌、为英雄歌、为大众歌、为民族的未来歌。
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省地方志办公室精心组织力量,在挖掘与陕西相关的抗战史料中发现了在延安的歌者在抗战时期创作了的大量抗战诗选,这些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诗作有着特殊的史料价值,他们或大气磅礴展望着民族的未来,或痛苦低吟被外敌蹂躏之痛,或激昂向上礼赞抗日的英雄,或饱含深情描述着百姓与人民军队的雨水之情,或清新欢快讴歌延安民主清廉进取之风。这些用心而作、泣血而成的诗作,或许文字并不华丽,但他用诗的语言细腻而生动地留存了民族危难之际的一幅幅历史画卷,价值独特,我们遂决定将之选编成册,并以《战地莺歌》名之,与《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关河长风》(陕西抗战十三记)、《东方之光》(外国人眼中的延安抗战)一并组成《铭记》丛书,以其从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等不同角度,反映与陕西相关的全民族抗战史。
作为编者也是第一读者,在选材、编校过程中,我的心弦不止一次地被这些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所拨动。艾青在《我的父亲》中,作为殷实家庭长子的艾青总用“看秽物的眼光,看祖上的遗产”“佛逆”了父亲的“关于土地和财产”的“愿望”,因为他“我害怕一个家庭交给我的责任,会毁坏我年轻的生命。”因为“我要效忠的不是我自己的家,而是那属于 万人的信仰。”有着同样信念的田间《这一代》“当国家调我们去,我们就应该/站出来----挖壕沟啦,搬子弹啦,送粮食啦,防哨啦,站岗啦。什么都要干啦!”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第一责任。胡乔木《青年颂》“生来就要做黑暗的反叛。生命好,但是光明更好”。光明是人生最大的追求。师田手《“九一八”之歌》“我们要用战斗/打碎残酷的压迫!枪口/对准侵略的恶魔!用血来呼喊,民族革命的大旗/山川和平原飘过!”谁能说坚定的信念不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法宝呢?
诗人的视野不唯有兴安岭颠、黑龙江畔,松花江上,长白山间,长江流域,黄河两岸,南国湖山,华北平原,还有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
诗人的笔下不唯有战场还有对未来中国的向往。 “这是乐园 我们才到这里半年 说不上伟大建设 但 街衢干净 植满槐桑 没有乞丐 也没有卖笑的女郎不见烟馆 找不到腊肠 百事乐业”“七月的延安太好了”“要把全中国化成像一个延安”。(丁玲《七月的延安》)
从这一首首诗作中,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家国情怀,他们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用笔作刀枪,揭露日寇的暴行;他们用笔作号角,歌唱英雄,鼓舞斗志。
延安是抗日文化的摇篮。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们深入工农、深入大众、深入抗战第一线。他们是英雄的歌者,民众的歌者,民族的歌者,正义的歌者,和平的歌者。
他们为抗战歌,为国家和民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