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户县志》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巨著

时间:2021-07-19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新修《户县志》是一部集资料性、可读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地方全史和百料全书。全志共设39编近200章160万余字,可谓是鸿篇巨制。其上溯自远古,下限至2005年,是贯通古今精细完整的通志(西安市第二轮修志,仅允许《户县志》修通志),用大量的笔墨记述了户县2300多年的置县史。其在继承1987年《户县志》及明清以来9部县志基本史料的基础上,详细记述了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浓墨重彩记述了改革开放近30年户县的发展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新修《户县志》史料翔实完整,言之有物,如若镜鉴,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存史、资政、育人的现实意义,使人读来耳目一新,感慨良多。

  一、体例合理、篇目清晰

  体例是编修好志书的总框架,只有体例合理,方能使志书编纂顺理成章,浑然一体。纵观新修《户县志》确实达到布局合理、篇目清晰,而且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同时在体例上多有创新,一改过去志书篇目宽泛,程式固化和缺乏动态记述的弊端,而是以事物属性分门别类,细化整合,于动态变化总揽全局,不但使读者窥见事物全貌,而且能够步步推进,深层次的理解事物内涵。比如上一轮所修《户县志》设《自然地理志》,主要记述建置、疆域、地理、气候、水资源、矿物资源、森林植被、自然灾害等事项,由于体例和资料性质局限,其事项记述不够全面系统,既陷于琐碎,又多为静态记述,显得枯燥无味。新修《户县志》根据时代变化以及县情实际,设《国土资源志》《水资源志》《森林资源志》《气候与自然灾害志》《环境保护志》,将前志《自然地理志》中所记述的静态事项,分别记述到以上各专志中,并与事物的动态变化综合记述,如《国土资源志》,将县域地质地貌、土壤类别、矿产分布等静态事项,与原属于《农业志》的土地利用一并记述,同时突出记述县域对土地开发利用,建设征用以及土地流转等动态情况,再记述土地部门依法保护土地、治理非法征用土地和对基本农田保护等情况。这样就将涉及土地的静动变化与管理融为一体,做到了内容完整、条理清晰,使读者看后一目了然,对县域土地有系统完整的了解,以便于资政以及用志的快捷。

  再比如,上一轮修志将中共户县委员会,于《党政群团》分志中作为一个党派,与国民党、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并列,只简单记述中共户县委员会的建立、机构以及一些简单的工作活动,这在体例设置上显得不够合理。中共户县委员会作为地方的执政党组织,其在县域政治、经济和社会及各项事业建设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领导和决策作用,理应放在重要位置予以充分记述。新修《户县志》专门增设了《中共户县地方组织志》,共设5章19节的篇目,记述了中共户县党组织早期的革命活动和斗争史,又浓墨重彩地记述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各项重要工作开展情况,展示了中共户县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与领导作用。不失县志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同时,新修《户县志》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增设了《旅游志》《信息传媒志》等,展现了与时俱进精神。

  全志根据资料占有的需要,还对章节篇目进行许多调整,并增设了上百条篇目。做到不拘泥于旧县志模式,又不失志书的传统体例规范,力图使新县志有新面貌,给读者或用志者以条理分明,易于参阅的方便。

  新修《户县志》还增补了诸如《历代诗文录》《记事》《文物志》《非物质文化遗产》《附录》等有看点的章节和篇目,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读者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二、记载全面,弥补缺失

  一部好的县志,应该反映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事业各个方面的全貌。新修《户县志》作为通志可谓面广量大,资料庞杂,不但要对当代的事物事项进行全方位记述,还要对被历史遗忘或者有偏见事物进行补记或者纠偏,方能达到“一方全史”的要求。对此,编纂人员不畏艰苦、努力探究、辛勤笔耕,在深入实际,广征博采的同时,又翻阅了上自远古,下至2005年期间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对明清以来旧县志的相关资料进行甄别,去伪存真,重新利用;对以往修志过程中遗漏或缺失的资料予以挖掘整理,使新修县志做到对史料的无遗漏,全覆盖。

  比如,民国时期的《重修户县志》下限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距1949年户县解放16年,期间除发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大事件外,还发生了罕见的大饥馑、大灾害、大瘟疫等。这些大事件都深刻影响着户县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诸多方面,这是县志不能不记载的重要史实。但上世纪80年代初所修的《户县志》中,基本上没有记述,留下诸多缺憾。新修《户县志》编纂人员用将近一年时间,在县档案馆详细查阅1300多卷民国时期档案资料,从中摘录了数千条户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大灾害、大饥馑、大瘟疫等事项中有价值的资料,填补了旧县志的空白,丰富了新县志的内容与内涵。

  再比如“文化大革命”的资料,上一轮修志中因受左的思想束缚,本着“分散记载,记事不记人”的原则,未能真实记录10年文革中的诸多重大事件。新修《户县志》增设了《文化大革命志》,对户县“文化大革命”事件中的诸如“教师集训会”“学生造反串连”“夺权与揪斗干部”“武斗事件”“清理阶级队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平反冤假错案”等,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记述,使各种事件历历在目,能够引起读者进行反思,汲取教训。

  另如,《人物志》向来都是传统志书的重头戏,有所谓 “古来方志半人物”的说法,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也认为“邑志尤重人物”。可在上一轮《户县志》中,由于受“阶段斗争”思想的影响,不能以人物贡献和影响为依据立传,甚至有“社会主义新志不能给国民党将领立传”的论调。所以,国民党的抗日将领和知名人士未能立传。同时县域有许多在外工作的各界名人和本县名不见经传的传奇人物,他们虽然做出了不朽的业绩,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这些人物也未能立传。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对普通人做出不凡业绩的立传,是符合人民意愿的。新修《户县志》不仅对国民党高中级将领诸如关麟微、张迺葳、贾桂藩、崔镇山等立传,还对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国民党军中普通将士立传或载入烈士名录,同时对县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以及在外工作的著名人士,诸如杨伟名、贾玉龙、李强华、赵甲科、张俊德、蒋齐生、张逎华等众多名人志士也立传,人物志篇幅是上一轮《户县志》的10倍有余。

  三、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新修《户县志》能抓住改革开放这个重点,对时限内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诸多事项大书特写,使人看了很受鼓舞,浮想联翩。比如,在《经济体制改革志》中用了2章5节的篇目,专门记述户县在改革开放中扩大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开发区,工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区等情况。在《工业志》中用了4章9节的篇目,记述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和国有工业改制重组的情况,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客观地记述了国有企业改制的全过程,使后人对其中的功绩和教训有深刻的认识。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地方特色是地方志的生命,好的地方志在撰写重点事项的同时,不忘写好写够地方特色。新修的《户县志》除在各个分志中尽量体现地方特色外,同时还列有专志予以表现。比如,户县农民画驰名中外,当属户县的金字招牌,新修《户县志》专设《户县农民画志》,用16个篇章给予充分记述,使人们对户县农民画的起源和发展,艺术界定,形式特征,社会学意义有所认识。还对农民画作为“文化产业”的利弊,进行思辨性记述。再比如,户县的玉米育种、户太8号葡萄,都是影响全省乃至全国有口皆碑的户县特色,新修《户县志》对此设专门章节,作了详细的记述,使人看后感到特色突出,为之欣喜。

  四、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志书贵在真,重在实。新修《户县志》作为通志,编纂人员敢于坚持真理,客观公正地对旧县志中不正确的记述予以纠正。比如,在第一轮修志中,对旧中国历代财政制度持全盘否定态度,简单地认为各项征收是统治阶段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剥削,而不谈随着社会进步财政制度亦不断发展演变,并逐渐过渡到现代财政制度的客观事实,似乎今天的财政制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本次修志中,既把旧中国劳动人民深受苛赋杂税之苦记录下来,同时又对财税适应历史进程的积极因素如实记述。如周代实行的“九赋”“九式”,即九项财政收入和九项财政支出,实为现今财政收支模式的鼻祖;唐代后期将租、庸、调改为两税法(地税和户税),开始按人丁课税向按财产课税,即由实物税向钱币税过渡,到明代的“一条鞭法” 税法,已完全实现了货币税,这些不能不说是赋税制度的改革与进步。所以,不能一概斥之为剥削制度。再如,对1958年“大跃进”“三年困难”“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收录或收集的相关资料,编纂人员都进行了认真审核,实事求是的给予客观记述,没有一概地斥之为“极左”。例如1958年的“大跃进”除了种种弊端,还有启发曾经穷苦的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自信作用。

  另有关于置县时间,清代以来的县志一直记为“汉初置鄠县”,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这次新修《户县志》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考证:明万历年间《鄠县志》认为“秦置县,汉因之”,虽然没有说明出处,但作为县志起码不能妄说。再就是他们用大量文献资料证实,“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于秦襄公,秦改扈为鄠邑,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迁都咸阳置鄠县,历代相沿,直至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鄠县为户县”。因而新修县志认为户县置县应为秦孝公十二年。这一重要订正,纠正了长期以来以讹传讹的误导,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实属不易。以上这些都使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很有价值。

  五、编志用志,存史资政

  编志重在用志,贵在能为当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项建设事业提供可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新修(户县志)在这方面发挥了很明显的作用。新修《户县志》于2013年底出版,至今已有7年之久,期间为户县编撰的各类书籍,如《户县村落记忆》《鄠县史话》《户县黄酒文化》和在编的100万字的《鄠邑区地名志》,以及编辑的20余部村志、有关地方性论文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为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丽家乡”系列图书《美丽鄠邑》地情书籍(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特别要说的是,新修《户县志》为国家在户县投资20余亿元的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地理地情、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编纂了《渼陂文史宝典》《渼陂史话》两部书籍(均由西安出版社出版),使得这一世纪工程的文化底蕴、人文历史有了坚实的根基,提高了工程的社会影响和渼陂湖景区的知名度。

  总之,新修《户县志》历经10年,数易其稿,真正做到了“纵不断线,横不缺项”。其从最初成稿近300万字,几上几下,精雕细琢,浓缩到160万余字,可见用功之深,雕琢之精。该志不管从体例、记事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都做到了合情合理,尽善尽美,装帧精美且庄重大方,可谓是一部厚重精美的文化巨著。

  (作者:刘育宏 西安市鄠邑区政协提案文史学习委员会原主任)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