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渭城区志(1987~2010)》历经十余载,于2019年9月付梓问世。志书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的形式,以志为主。各专志采用编、章、节、目记述,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人物、附录采用条目体。全书共90万字,28编,136章403节。前设概述、大事记,反映渭城概貌。后设附录、索引,以补充阅读或方便查阅。
《咸阳市渭城区志(1987~2010)》始修于2008年3月,三十多个承编单位提供资料,经过五轮七校,这其中凝聚修志人员太多的心血,无数个日日夜夜翻阅卷宗、深入基层单位征求意见,召开专家座谈会、评审会5次,充分体现了修志人员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通读《咸阳市渭城区志(1987~2010)》,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政治站位正确,实事求是,寓褒贬与纪事之中
《咸阳市渭城区志(1987~2010)》是首轮《渭城区志》的续志,为保持记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志书上限始于渭城建区的1987年5月,下限断于2010年底。志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记述了全区24年来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编中专列重要决策章,详细记述中共咸阳市渭城区委24年来做出的一系列重要决策,真实反映了全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小康渭城的伟大实践。在地方人民政府编中专列施政纪要章,详细记述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旧城改造、重点项目建设、民生工程、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二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事,述而不论;在文物旅游编近现代史迹节中专设中共咸阳特别支部旧址、中共咸阳县工作委员会旧址、中共咸阳地下党联络点旧址等目,彰显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全书坚持存真求实的原则,如实记述,不隐晦、不回避,特别对一些存在的问题如实记述,做到了不溢美不隐恶。如城乡建设编市政设施节中的“排水”目记述:排水管网为清(雨水)污(生活污水)混流排放。遇有暴雨,渭阳东路、东风路、电影院十字等路段,大量积水,下水管道的排水容量,不能适应突发暴雨的排水需要。在工业编管理体制改革节中,记述:1994 年起,推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企业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等问题,使全区企业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新阶段。产权制度改革节中记述:2000 年 9 月,咸阳针织印染厂因为经营不当,负债严重,依法实施破产。在农林水务编良种推广节中,记述:小麦品种经历了三次大的更替,培育出小麦超大穗,但由于新闻媒介和一些单位的片面宣传,致使一些地方出现“超大穗”热,广大群众盲目引种,为辖区群众增加经济负担。这些都是发展中的不足之处,修志人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值得肯定。
二、突出时代特色,特别是改革开放特色
志书在篇目设置上,采用分散记述与集中记述相结合的方式,将最能体现时代特点的内容专列一章或一节,给予新时代、新事物充分反映和展示的舞台。如在城乡建设编中专节记述住房制度改革,在工业编专章记述工业体制改革和工业园区,在商贸服务业编中专章记述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在农林水务编中专章记述农业体制改革,从不同角度和视野展现改革开放这一时代主题。在农林水务编中,对农药使用的记述,从高度高残留有机磷农药,到90年代推广菊酯类农药,到2000年后使用低毒低残留及生物类农药,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体现了人们对农产品由追求产量到追求健康、生态、环保的一个过程。在农业机械的使用方面,志书记述:农机总动力由1987年的51022千瓦发展到2010年的16.8万千瓦,说明要建设现代农业, 就必须走新型机械化道路,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飞跃。还有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章节,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详略得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志书体例完备,分类合理,归属得当,特点突出,符合渭城区情。渭城区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秦王朝的国都所在地,又是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文物荟萃,古迹众多,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志稿专设文物旅游编,成功地凸显了这一特色。在文化体育编中专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章,将文化载体的语言(弄玉吹箫传说、“鬼”打城的传说),传统表演艺术(牛拉鼓、秦汉战鼓),传统手工技术(五陵原黑陶制作技艺、桃之妖木雕技艺),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关中丧葬风俗礼仪)等一一列举,特别对秦汉战鼓及鼓谱做了详细介绍,这是非常吸引读者的内容,也是最能体现渭城特色的地方。另外,在工业编中设名优产品章,详细记述当地的名优特产;在交通运输编中设航空章,在自然环境编中专节记述地热资源,在方言编中设谚语、谜语、歇后语章,在附录中设“渭城区村庄简述”“民间传说辑录”等,从资源、交通、特产、语言等方面突出地方特色。
四、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全书采用“以事系人 ,人随事出”的方式,在相关的篇章中,在事物发展过程的记述中予以体现,如在工业编兼并目中记述,由于区服装五厂经营困难,由陕西建平路桥工程公司承债式兼并。在教育编中,有渭城教育奠基人王藩城,有捐资助学模范陈学勇、郭学明、朱建平等。在文化体育编中,有一批文学艺术家、体坛健儿。在社会编精神文明章中,有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在人物编中,不仅记述典型人物,即名人事迹,反映他们在历史演变中所起作用,还记述普通人物,即小人物的事迹,如带领村民修路、打机井的坡刘村党支部书记马彩芹,“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好家长郭稳,全国优秀教师王青岗,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刘小萍、王晓荣,“感动咸阳”道德模范王宝宝等。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展示了渭城人民在困难面前团结互助、不怕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很有说服力、感召力。
为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加强人文内容的记述,志书加大人民生活状况内容。在人民生活编中,不仅记述衣、食、住、行、收入、消费等内容,还增加了精神文明、社会保障等内容。分别在人口、卫生编中,记述文化构成、疫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展现人口素质状况。在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编中,记述平安社会创建活动等,展现渭城社会安全状况。这些内容的记述,展现了劳动人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除此之外,志书语言简洁流畅,正文述而不作,寓议于述、寓理于述。在体例格式上,对一些专有及特殊名词、事件、术语,适当括注。志书设置彩页、附录、索引等专栏,符合志书编纂规范,彩页中设有地图6张,彩照分领导调研、城乡建设、工业与园区建设、特色农业、社会事业、文物古迹、旧影留痕等版块,设照片100张,增强视觉直感。大部分彩照都是第一次公开,真可谓弥足珍贵。
盛世修志、修志兴世。《咸阳市渭城区志(1987~2010)》实现了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实乃渭城之“百科全书”,是近年来渭城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为了解、研究渭城提供了翔实资料,为施政、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开展区情教育提供了宝贵教材。
作者简介:渭城区地方志办公室 王罗旺、杜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