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取“石头”诗一句:“十年辛苦不寻常”——《安康市志(1991—2013)》简评

时间:2021-08-10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因研究工作的需要,我和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联系较多,了解他们的业务工作。记得是在2011年,他们便启动了第二轮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当时我就想,二十世纪末叶,二十一世纪初期这二十几年,是极不寻常的历史时期,对中国、对安康都具有重大意义。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安康同全国一样,改革深入推进,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转型,面貌日新月异。回首这一激荡而辉煌的时代,如何编纂,编纂一部什么样的安康地方志,才能求实存真,全面系统地记录时代变革的重要信息,还原这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与激荡辉煌,存史资治,启迪后人,从而肩负起史志工作者的沉甸甸的责任和光荣使命。二〇二一年“七一”前夕,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280万字的《安康市志(1991—2013)》面世了,匆匆一读,我释然了。我头脑中即刻闪现出了《石头记》中的一句诗“十年辛苦不寻常。”我认为这是一部不寻常的优秀地方志书。

  一、重点突出,体现了时代性、特色性和地域性

  (一)突出改革开放主旋律。该志始终紧扣时代脉搏,确定焦点和重心。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了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和脉络,尽可能完整地记述了安康在全国全省重大改革中的率先举措和特殊贡献,尽可能准确地揭示了安康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尤其是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转型,使该志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二)突出高速发展和显著成效。该志所载的这一时期,安康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各项事业全面高速发展,是安康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显著的时期。作为盛世修志,在抓全面、全貌的同时,更要重点抓关键、抓典型、抓变化,更多记录代表性、典型性信息,让后世能还原这段历史。令人欣慰的是,该志达成了这个目的。

  (三)突出信息的容量与质量。读数、读图、读表是信息时代最突出的阅读特征,也是形象、系统、准确反映历史原貌的有效方式。该志根据时代趋势,重视数据以增强历史记述的精准度,重视表格以强化数据对比的系统性,重视图照以留存历史的珍贵瞬间,体现了新一轮志书的时代要求,使该志具有数字时代的新方志特色。

  (四)突出人文的发掘与传承。安康有两千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碰撞,使安康人文既有自己的传统基因,又吸收接纳了周边文化的精华,在改革开放后,绚丽多彩、魅力四射,呈现出安康“乐山亲水、尚德兼容、克难奋进、务实创新”的文化人格,成为安康人新时代的精神魂魄。该志高度重视发掘和弘扬这些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二、篇目设置精准规范,兼具灵活性和创新性

  《安康市志(1991—2013)》在篇目设置紧抓了三点:一是按照“体现全貌、横不缺项、繁简适当”的原则,选用志书的中编体结构;二是按照“要项覆盖,重点紧扣,特色升格”的原则,总揽设置篇章节目;三是按照“统一规范、科学合理、集散结合”的原则,科学处理集中与分散、交叉与重复等难题。全志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五大部类33篇。为突显改革开放,专设了“经济综合管理”篇,“农业产业发展”章,“工业体制改革”章,“商贸流通体制改革”章,“林权制度改革”节等;增加了正蓬勃发展的“旅游”篇;为突显安康模式,将安康的茶叶、蚕桑、魔芋、烟草、中草药等升格为“特色产业”篇;为突显安康人文,强化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风俗”等文化板块。同时对工业发展聚集区、装备制造、救灾救助、社会保障等时代亮点与地域特色作了点睛处理。纵观全志的篇目设置,体现了编纂人员规范的专业意识和灵活、创新的通达思维。

  三、精研细磨,融汇贯通,体现出主修人员严谨求实的史志精神

  进入二轮修志,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新兴行业快速涌现,专业学科不断细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管理体系繁复,事物形态复杂多元。一部志书要“纵贯古今、横跨百科、涉略各业、描绘多行。”无论从工作量、覆盖面,还是技术性、专业性,都难穷一家之力,难藉数人之手而成。“众手成志”成为现今修志的大势和必然。据了解,参加《安康市志(1991—2013)》编修人员多达百人。文出百人之手,必然出现用语不统一,前后不照应,篇章不连贯的弊端。要消除此弊端,就是对主修人员的极大考验。考验的是心性定力、文字功力、编辑能力和责任心。总览全志,这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基本消除。我将正式出版的市志与出版前的市志终审稿稍作对比后发现,2020年5月以后,主修人员对篇目进行过再次逻辑梳理,优化改进;对“概述”“人物”“工业”“农业”“篇下序”等重要篇章,进行过精研细磨;为解决与前志的衔接问题,增加了约五万余字章下无题序。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主修人员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对历史、未来负责任的史志精神。280万字的书稿要做到精研细磨,其用功之苦是可想而知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无良知、无责任心是交付不出精品的!

  当然,这部志书也仍留有遗憾。比如,反映市井鲜活生态的民间调查明显不足;一些新型行业碍于正在进行,记述可能流于形式或表面;部分记述中对宏观与微观的处置不尽合理;历史的脉络稍显弱化等。这或许是我的苛责,但微瑕影响不了对这部志书的优秀判断。

  祝贺《安康市志(1991—2013)》出版,向付出辛劳和智慧的编纂人员致敬!

  (作者:戴承元,安康学院教授、安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