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县志(1991~2010)》评价

时间:2022-01-21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礼泉县志(1991~2010)》(以下简称“志书”)是1999年版《礼泉县志》的续志。志书全面系统地记述了1991~2010年礼泉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一部高质量的佳志,建议推荐在国家级层面参评。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观点鲜明正确

  《礼泉县志(199~2010)》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统揽资料,以反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为主线,体现了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的编纂理念。首先,志书贯穿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志书反映1991至2010年,礼泉县以建设西部经济强县为目标,不断调整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催生第三产业;广泛招商引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程。透过一组组数字,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礼泉县飞速发展的时代气息,深刻地体会到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其次,志书贯穿了改革创新这个时代主旋律。志书全面反映了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砥砺奋进,科学发展的历程。如,记述的礼泉县1991年10月被省委确定为县级机构改革试点县,1994年被中组部确定为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试点县,这两项改革都走在了全省和全国的前列。如,1992年后礼泉县苹果栽植由山区向平原扩展,打破南粮、中石、北果的农业区划格局,使果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陕西乃至全国果业大县,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果业强县。如,采取分散记述的方法,分别记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业体制改革、国有商业流通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教育和卫生体制改革,从这些文字记述的字里行间能深深地感受到礼泉县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的奋发进取与锐意改革精神。再次,志书符合《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指组字【2008】3号)第二章观点第七条的规定。

  二、篇目结构合理,体例完备严谨

  志书除卷首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卷末附录、《礼泉县志(1999年版)》勘误、索引、编后记外,专志设政区、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果业、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商贸服务、财政税务、金融、经济管理、中共地方组织、政权、政务、政协与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文物旅游、卫生体育、社会生活、人物、艺文27编,均为中编,其搭配排序力求符合事物的内部联系,按逻辑排列。其专志篇目的设计,按当代科学分类,兼顾社会分工,横分门类,纵述史实,着重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并注意为一些新的社会现象立目。同时注意门类归属得当,妥善处理内容交叉,对主要归属事物作全面完整的记述。志书均采用章节体,分编、章、节、目4个层次,其标题力求准确、简明、朴实;其编、章之下设无题小序,力求用简洁的语言对本地各行业的历史与现状、特点及其优劣之势进行概括性记述。志书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7种体裁,各种体裁均符合其特点和规范要求。志书设计考虑了与1999年版《礼泉县志》的衔接,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续、增、删、并、纠、补处理。

  三、资料翔实、准确,内容丰富深刻

  基于资料性是志书的本质属性的认识,首先在编纂中博采文献、档案资料,调查、考察和实物资料,口碑、口述和口传资料,网络、音像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鉴别与考证,妥善进行处理与精收,力求资料真实、准确、全面、系统,并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其次,力求内容丰富深刻。如,第一编政区,对村一级的区划变更记述细致到位。如,第五编果业,从果品生产、品种品质、栽培管理、贮藏销售和加工诸方面,以详实的资料反映了礼泉县苹果及其他水果发展的整体情况。如,第十编商贸服务中的商业类型,分别从餐饮业、住宿业、建材家具业、美容美发业、洗浴业、娱乐业、婚庆广告业、打字复印业、信息服务业、修理业10个方面反映了新时期的商业类型,很具有时代性。如,第十三编经济管理及全志的经济类记述,突出反映了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中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发展,凸显了本轮志书记述上的时代特点,如,第十四编中共地方组织第四章决策纪略,分别从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城乡发展、社会建设、民主法治、体制改革6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县委决策内容。如,第十八编人民团体中分别记述了全县工人状况、青年状况、妇女状况、工商业者状况、科技工作者状况、残疾人状况,从资源意识和资源管理的角度认识问题,使人们对人民团体的工作对象一目了然,整部志书记述中也通篇体现了资源意识。如,第二十五编社会生活中,婚姻家庭、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等章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记述全面,尤其在记述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时,主要从食品、服装、居住、家庭耐用品、文教、交通、通信诸方面细致记述,全面展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如,第二十六编人物中,收录了礼泉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人员名单,并设置了对前志的勘误表,体现了对历史负责任的精神。如,第四编农业中的农业区划、第五编果业中的论证规划、第七编城乡建设中的城乡规划,均体现了记述中的地理意识。

  四、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鲜明

  志书记述突出重点,体现了特色意识。一是志书用大量篇幅集中或分散地记述1991至2010年期间在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改革创新和建设经济强县的实践、探索与发展历程,凸显了时代的主旋律,突出了时代特点。二是志书的地方特色鲜明。首先,突出了果业发展的产业优势。礼泉县有果树栽植的适生条件,有栽植梨、桃、石榴、杏的传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进苹果规模化生产,到90年代形成贮藏、加工、销售、服务产业化,到2010年果业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志书将果业列为一编,与农业并列,重点记述了礼泉苹果生产、苹果产业化、杂果生产,凸现出礼泉县为果业强县的地方特色。其次,突出了文物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礼泉县文物资源丰富,尤其有陵墓200余座,其中唐昭陵、建陵及陪葬墓有190余座。位于九嵕山的昭陵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礼泉县挖掘文物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实现由单一的文物游向文物游、生态游、民俗文化游全方位旅游发展目标的转变,形成唐宗圣地、梦幻河谷、关中印象、御果礼泉4大旅游板块,到2010年全县旅游收入96526万元,占全县第三产业收入的38.2%。志书第二十三编文物旅游,详细记述了礼泉县古遗址、古陵墓、古建筑、古碑石等文物资源以及礼泉县的主要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和旅游服务,全面展现了礼泉县丰富深厚的文物资源和特色旅游资源。志书中文物旅游编成为人们到礼泉旅游的指南和向导。再次,突出了礼泉县人物之盛的优势。礼泉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涌现出众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各类人物。志书第二十六编人物中,收录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中涌现出的优秀儿女57名,收录礼泉籍在县内外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人物96名。

  五、行文严谨、朴实、简练、流畅,可读性强

  行文严谨。志书行文遵守不越界而述的要求和相关规范,使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用第三人称、白描手法和顺序,完整地记述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和事物的特点及人物的经历,记述内容直接或间接地交待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6个要素。记述遵循“述而不论”的文体要求,体现文体意识,没有总结、报告、教科书、论文、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的痕迹。整部志书遵守行文对语言、名称、统计数据、数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使用的有关规定。行文朴实。用白话文、陈述句,不用修饰性形容词、副词,不媚俗、不夸饰、不溢美;不用带感情色彩的词语,如用“获”而不用“荣获”。行文简练。一是不说空话、套话。二是不记无存史价值的资料。如,发了多少份文件,开了多少次会议,挂了多少条横幅等。三是慎用“对”“共”“了“为”“已””达“的”等虚词、连接词,尤其是行文中用“印发”而不用“制定印发”,用“安排”而不用“安排部暑”,用“开展”而不用“组织开展”,以精炼文字,减少重复。四是名称的简称在其第一次全称出现后就进行了括注。行文流畅。行文陈述句统一按状语在前、主谓宾结构排列,整体表述风格一致;不用口语、晦涩的语言,读起来很流畅。

  六、图表运用得当,印刷装帧精美大方

  志书文前图分别为礼泉县政区图、礼泉县交通图、礼泉县旅游图、礼泉县地势图、礼泉县影像图、礼泉县城区图,彩页先后按环境交通、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自然风光、文物旅游、书画艺术7大板块编排,力求内容上多角度取材,代表面宽,具有典型性。志书图照符合主题明确、成像清晰、编排合理的质量要求。志书中表格149个,多为统计表,其次是一览表,有少量名录表,表格符合完整性、规范性的质量要求。志书采用16开本,版面格式规范,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装帧美观、大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