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志•财政志》(1986-2010),最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这是陕西财政发展史上又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和喜事。我作为一名在省财政厅工作三十多年的人员,参与《财政志》的编写,更感到十分欣慰。《财政志》是《陕西省志》中最重要的综合经济管理性志书之一。它是陕西财政二十五年改革发展的真实记录,全面阐述我省财政走过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和取得成就。学习、宣传好《财政志》,对于学习财政、宣传财政、搞好今后的财政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财政志》的总体评价
宋代苏辙说过:“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国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要”。可见“财”之重要。将一个省的财政发展状况以专业志的形式加以记录,留于后世,以鉴古知今,存史、资治、惠后,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陕西省财政厅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编纂完成了《财政志》,并公开出版发行,我在编辑中多次通读全志,感到《财政志》讲求政治性,观点鲜明,记录客观真实,讲求规范性,内容详细充实,数据丰富,是一部系统全面,简洁清楚,朴实无华的志书,是一本陕西财政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
《财政志》在“凡例"中明确,编写工作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详实的记述陕西财政事业25年的发展历程,并力求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讲求规范性、真实性是这部《财政志》编写的显著特点。按照财政工作的特点和志书编纂的要求,横向分类,纵向记述,结构合理,文字图表基本得当。篇、章、节之间关系清晰有序,层次分明,同时注重内容完整充实。志书引用法律法规文件和财政收支数据,真实可靠,说明充分。
这部《财政志》体量大,内容丰富,编出这样一本书,不仅是全体编纂人员历经五年多时间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也与省财政厅全体人员和市区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并积极提供文字资料、图书等密不可分。我作为编写人员之一,反复阅读审核了全书,对自己也是一次学习过程,全面了解了财政业务的方方面面,感到这部《财政志》就是全省工农商学、交通、卫生、科研、体育、民生和社会各方面的项目库、云世界,是陕西财政改革发展的日记薄,是一部财政史料巨著,是陕西财税经济政策的百科全书。
二、《财政志》的主要内容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志史期间,陕西财政走过了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在这一时期,陕西财政发展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紧密衔接,顺应了国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二是财政工作始终将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增强了财政实力的快速提升。三是财政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对社会公共需求作为根本奋斗目标,财政的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法治性日益显现。
财政收入、财政体制及财政机构人员管理,是财政的基础。志史期间陕西实现了从分级干财政体制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转换,税收体制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随着经济旳改革发展和财政体制的转换,财政总收入由1986年的24.09亿元,达到2010年的1801.11亿元。财政“蛋糕”不断做大,不仅使财政收支状况逐年改善,而且为支持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省财政厅作为总管全省财政收支、财税政策和实施财政监督的省政府组成部门,志史期间,先后经历了1994年、2000年、2009年三次省级政府机构改革,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管理组织机构。在实施和推进陕西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全省财政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1986-2010年,全省财政系统获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先进集体22个,先进个人26人。特别是革命英烈刘宏涛,是旬邑县财政所预算会计,在火灾来临时,他为保护会计账表安全和国家财产,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三次冲入着火的房间,最后不幸遇难。刘宏涛同志牺牲后被省政府、省民政厅追认为“革命烈士”,财政部追授刘宏涛同志为“忠诚财会卫士”称号。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唯一获得此光荣称号的财会工作者。
财政支出管理始终是财政部门最主要工作,也是《财政志》重点书写的篇章。25年来,陕西各级财政部门始终将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创新支持手段,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贯彻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发展,支持农业、支持经济建设、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保障政权正常运转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5年来,陕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1986年35.5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218.82亿元。特别是陕西在实施“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一个民生中期规划,加大财政投入,整体推进教育、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民生八大工程,省财政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预算,制定并实施五年全省改善民生的财政资金保障方案,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批示赞扬。
财政管理是对财政收支活动进行计划、调节、监督、 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贯彻实施国家财政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有效组织财政收入和支出、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财政收支活动的全过程。财政记录史年,是陕西省财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省财政厅根据《预算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财政部有关财政管理制度,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依法理财,不断加强财政管理,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全省逐步建立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较完善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财政在预算、国库、综合财政、财务会计、国有资产、债务、财政信息等管理方面做出成绩,在财政法制建设、财政监督、农业税收征管、农村综合改革、财政信用等方法也做了许多工作。仅2006-2010年的5年间,省财政厅先后4次获全国性预算编审、预算执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先进单位。连续4年荣获陕西省委、省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特别是陕西省在2000年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得到中央电视台三次新闻宣传,会计核算中心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08年省人大制定实施《陕西省会计管理条例》,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好评,使陕西会计管理有了地方法规。
三、《财政志》编纂的思考
《财政志》充分展示了陕西财政改革发展的全貌,是全体编纂热抱怨五年多时间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整个编纂工作得到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和多方协同,全省财政系统干部职工也倾注了满腔热忱,积极提供一手资料。在《财政志》出版发行之际,我们更应该好好总结,广泛宣传,发挥好志书在存史。资政、教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陕西财政发展的经验值得总结。陕西财政工作始终与全省改革发展冋呼吸、共命运。财政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强财源建设,科学聚财:合理用财,积极主动承担各项改革成本,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可用五个“始终”来概括: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服务大局;二是始终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三是始终坚持走渐进式改革道路;四是始终坚持加强管理、增收节支;五是始终坚持为公理财、为民服务。
加强对《财政志》的宣传学习,财政部门是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财政收支涉及各个部门,关系到经济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财政志》出版发行之际,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广泛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并做好向财政系统、各大院校、各个部门的发行工作,以《财政志》出版为机,掀起一个宣传财政工作,学习财政知识的高潮。同时,财政工作包罗万象,财政志书就是财政的百科全书。每一名财政干部,每一位财会工作者应阅读学习《财政志》,对于全面了解掌握财政知识十分重要,也有利于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提高宏观管理能力。
加强档案管理等财政基础工作,档案工作是财政的基础性工作,财政部门应当每年做好档案的移交和工作总结工作,把每年财政主要工作、重要事项、重要资料都能在档案室保存下来。财政不仅业务范围广、变化快,而且财政人员也常常面临提升、人员轮岗等情况,为了保持财政业务的连接和持续,除各个人员加强自身平常业务资料的积累外,还必须加强人员变动时业务的移交工作,弥补《财政志》编写资料不足的困难,利于今后《财政志》书的编写。
虽然现在《财政志》出版发行了,但由于时间跨度25年,囊括史料繁多,编纂难度极大。我们尽管对志书进行过多次修改,为保障志书质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由于某些方面资料不够充分,也有许多美中不足之处。其一,篇章之间有失平衡。正志共六篇,篇幅最长的第二篇“财政收入”、第三篇“财政支出”、第四篇“财政管理与改革”约97万字,而其余第一篇“财政体制"、第五篇“机构与队伍”、第六篇“人物”只有约18万字。其二是有些数据既有文字叙述,又有图表列示,显得重复,有些法规文件引用过多。其三是尽管全志校对工作细致、认真,但文字错误仍然存在,有些文字版式也有处理不当之处,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诚恳欢迎财政同仁、经济财政专家和志书专家指正,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康玉科,曾长期在省财政厅工作,历任会计处处长、省会计核算中心总会计师、省国库支付局副局长、西北饭店董事长、党委书记等职,2018年退休,现为省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协会监事长。此文原载于《西部财会》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