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宁陕县志》有感

时间:2022-11-10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地方志者,一域之史也,是对一定行政区域内历史与现状的综合记录。自古至今,各种地方志不断更新变化,一本好的地方志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水平及历史文化的传承。编写地方志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国家有史,地方有志的编修传统。地方志也以其独特的“资政、存史、育人”功能,推动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读志所见

  《宁陕县志(1988~2007)》前页,映入眼帘的就是宁陕县行政区域图、影像图、地势图以及带来视觉盛宴的风景如画。宁陕,有着镇守五郎关口,安宁陕西的吉祥之意,“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古子午栈道由北向南纵贯其境,唐杨贵妃所吃的荔枝就是从川东涪陵经西乡至宁陕快马加鞭送往长安。宁陕县气候温暖湿润,环境舒适宜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一条条河流,一座座山络,位于秦岭中段南麓的,关中文化与陕南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形成独特又多元化的县域文化特色。从地理概念上看,宁陕县域属于安康行政区域,但从方言、习俗、生活方式甚至乡风民俗方面,宁陕则更接近四川地域特色。无论是在抵御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独立的抗日战争,还是在反抗军阀统治、争取民主自由的解放战争中,宁陕这片土地上都诞生过诸多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染红了这片土地,为后辈人竖起了一座座巍峨高大的人格丰碑。

  翻开《《宁陕县志(1988~2007)》一书,只见序言开篇写道:“志者,一域之重点;修志,一方之盛事。”我就知道这本书值得一读的,这本“书”也是读不完的。续修的《《宁陕县志(1988~2007)》汇聚了众多县志参与者心血,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记载了宁陕县20年的历史现状,并突出了时代性和地方特色性。该县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语言朴实、文风严谨,简明精炼、通顺流畅。该县志反映了历史事件、重要工作和时代风貌的照片,图文并茂。虽是略读该县志,但也收获良多。

  《宁陕县志(1988~2007)》设行政建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贸旅游、交通运输、财税金融旅游业、经济管理与监督、中共地方组织、宁陕县人民代表大会、宁陕县人民政府、政协地方组织、审判检察、人民团体、政务、公安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人物共31编。虽然只是粗读该志,但还是很容易从该志书中体会到宁陕县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面貌的巨变,感受到时代的脉动。作为一本续修县志,虽然只有短短的20年历史,但宁陕县的发展进程已跃然纸上。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1988年的3832万元增加到2007年32346万元。工业经济转型增长,工业产值1988年的1948万元增长到2007年2912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全县电话用户由1988年的920户到达2007年的35900户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2006年1月,被命名为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

  为了提升县志书的时效新闻性,增强县志社会实践价值和借鉴参考价值,编者们更是巧妙地将1988至2007年间的大事、要事置于篇前,以期满足广大读者的信息需求。这一延续的记载全方位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后宁陕县的发展脉络。该县志在遵循规范化的基础上,对篇目设计有所创新,作为宁陕县的“百科全书”,该志遵循了县境内人、事、物无所不包,无所不载的原则。该志在文字记述的同时,还使用了大量的表格及照片。表格不仅能直观表现历史发展轨迹,还能展现其历史重要信息,对图表稍加说明,更方便读者的阅读,照片则让读者印象更加深刻,这是文字所不具备的优势。照片穿插于各章节中,使县志书版面更加活泼,内容丰富,能更吸引人去翻阅它。

  二、读志所思

  粗略翻阅完《宁陕县志(1988~2007)》,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篇目中所展现的数据的动态变化。例如在该县志的第十三编中关于“宁陕县1988-2007年财政收入情况表”中,从1998年的570万元提高到2007年的1225万元;在该县志的二十五编提出的宁陕县非盲率从1987年85.4%到1994年的95.57%再到2007年的98%以上。这些数值清晰地将我县经济、教育事业发展、前进情况展现出来。还有很多很多这样呈上升趋势的数据变化,其反映的就是宁陕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质的飞跃。

  拜读于此,我便把心中的疑惑解开了--读志有何获?有何用?今人读志,一是感慨时代变迁,去了解真实过去,为现在及今后的社会建设工作奠定历史经验,通过读志、传志、用志从中把握发展规律,引领前进方向。二是通过重温历史志载把前辈们走过的蛮荒、走过的繁华、越过的苦难、迎过喜悦来感受历史的厚重,鸿篇巨著终是文明的修补和传承。

  三、读志所感

  《宁陕县志(1988~2007)》这本书,开篇就给读者映入了许多珍贵的视图资料和注释说明,且全书篇目全方位介绍了宁陕县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大事记也给读者介绍了宁陕县古往今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和重大事件。虽没经历过1990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但却切身经历过2002年6月9号的那场暴雨引发的水灾因为经历过,所以刻骨铭心,因为没有经历,所以好奇心驱使我们去了解它。

  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一本县志就是一个县的发展历史,它过滤了城市的平淡,留下了城市在发展中的精彩篇章。我理解的历史并不是遥远的上个世纪或者更远年代,而是发生即历史,它是给亿万人民经验及教训的承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怎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与时俱进?怎样面对未知世界突如其来的挑战?怎样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使命,去汲取多方面的营养?唯有读史志是最佳得办法。“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这句话道出了学史读志的重要意义,历史是我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及现在,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途径。

  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读志读史,有助于提高资治能力,有助于陶冶人文素质,有助于修身养性,有助于鉴古知今。从县志所记述的历史中,我们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错误,稳步扎实推进宁陕县经济的发展,为建设美丽宁陕携手共同谱出新的五彩篇章,是每一个宁陕建设者的担当与使命!如今,宁陕县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投入到乡村振兴行列,开启擘画未来,建设美丽乡村的新时代进行曲!我坚信,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必将创造新的更加辉煌的历史! 

  作者简介:储光燕宁陕县法院干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