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东有华山,西有太白山,南有凤凰山,而作为秦岭山系的云雾山,无论从它的地位、知名度都不能够与这些名山大川相提并论。
2012年3月,石泉县档案史志局柯昌平同志在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石泉简史》一书的编写任务后,笔者建议他编纂一部《云雾山志》。他迅速拿出《云雾山志》编纂方案,而且这个方案得到省、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的大力支持,被批准立项,并将《云雾山志》纳入《陕西地情丛书》序列,成立了以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秦向东为主任的《云雾山志》编纂委员会。期间,省、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及有关专家亲赴石泉云雾山鬼谷岭考察,调研指导《云雾山志》的编纂工作。经过5年多的艰辛努力,完成了《云雾山志》的编纂工作,填补了石泉乃至安康无山志的空白。
云雾山属秦岭中段南麓余脉,史称南终南山。因常年云雾缭绕,雾气弥漫而得名。主峰海拔2008.9米,为宁陕南部和石泉境内的最高峰。云雾山地跨石泉、宁陕二县境域,山域面积约1145平方千米,其中南麓石泉县境内约812平方千米。云雾山的发育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古时期,属秦岭地槽型褶皱断裂发育和加里东褶皱带,最古老震旦纪变质岩系。云雾山自古人类活动较少,大部分山地自然环境仍保持着原生态状况。
《云雾山志》就是对云雾山自然山水、人文历史、旅游景观的客观记述,促推云雾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旅游开发和鬼谷子文化研究。读了该志以后,感觉它亮点纷呈,特点、特色众多。其主要特点是:
一、立足全境,发掘文化资源
所谓云雾山全境的概念就涉及石泉、宁陕两县,山域面积1145平方千米。云雾山自然生态十分良好,但是缺少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管理,由于对山上自然资源、文物古迹、宗教文化缺乏保护和开发利用,就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2003年8月,全国首届(石泉)鬼谷子文化学术研讨会议召开后,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建议石泉县人民政府,要大力弘扬鬼谷子文化,着眼于整个云雾山系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群体效应。为此,《云雾山志》紧紧围绕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两大主题,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客观真实地记载了云雾山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并利用云雾山生态旅游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二、内容丰富,篇目设计有特色
《云雾山志》是一部地方专业志,它包括政区与人口、山域环境、自然资源、生态保护、旅游、道佛圣地、鬼谷子文化研究、文物古迹、山域文化、人物等篇章内容。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云雾山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具有较强的资料价值,可以为云雾山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该志篇目设计特色鲜明,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分类恰当,章节简明,体现了云雾山的特色和亮点。通读全志,使我们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云雾山志》是一部名山志、山水志,它充分展现了云雾山的自然山水美、生物多样性、生态垂直景观、中草药及鬼谷子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特色和亮点,全面彰显了云雾山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文化特色。
三、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云雾山,山清水秀无纤尘。山高湿润,森林茂密,植被类型多样,森林自然覆盖率平均达85%,是国家级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属天然森林氧吧。云雾山,是自然资源的聚集地。珍贵野生树种和动物种类繁多,富集南北生物和古生物孓遗,寒带、温带、亚热带生物均有分布。云雾山属中国四大药带之一,据《本草纲目》记载的中草药1892种,云雾山就有1200多种。为彰显地域特色,在编纂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生态保护、文物遗迹、宗教文化活动、鬼谷子文化研究等都做了浓墨重彩的记述。为了突出生态旅游建设,专设《旅游篇》,对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山岭、关隘、岩崖奇观、象形地貌、洞窟、峡谷、天池、库塘、山泉飞瀑、山寨、古镇古街等进行了详细记述。对旅游文化活动的记载,反映了云雾山不光是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更有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其文化内涵深刻。历代的地方文化学者,都撰写了歌咏有关云雾山的诗词歌赋。通过这些诗词歌赋也反映了历代文人墨客对云雾山的赞许。特别是鬼谷子文化研究给云雾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文化色彩,为今天云雾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及旅游开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新方法,展示新成就
地方志书是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云雾山志》编纂工作注重体例创新。它运用新方法、新资料、新观点,展示新成就。云雾山地文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天象资源、人文资源等5大类景观俱全。其中,主峰鬼谷岭为核心景观区。云雾山作为鬼谷子文化发祥地,宗教文化、移民文化底蕴深厚;云雾山旖旎的自然风光,是人们养生、探险的好去处。从该志的记载中使我们了解到:一是注重考察、宣传推介云雾山景区。2001年以来,石泉地方文化学者曾对云雾山有过几次考察活动,特别是2014年以来,西安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专家教授到云雾山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全新研究,其考察成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充分体现了云雾山自然和社会经济价值。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摄制组对鬼谷岭考察后制作的《鬼谷岭之谜》电视专题片,在中央台播出之后,引起巨大反响。二是依托石泉县鬼谷子文化研究会人才优势,吸纳了相关专业人士组成编纂班子,编辑出版鬼谷子文化研究系列成果。这些同志热爱云雾山、熟悉云雾山,又多是地方史志专家,像石泉县鬼谷子文化研究会创始人李佩今老师,研究鬼谷子文化几十年,掌握有云雾山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召开大型学术研讨会3次,邀请了中国先秦史学会40多位专家、教授,从不同角度考察论证鬼谷子文化在石泉发展历史。有了这些研究成果,就保证了《云雾山志》一书的科学性、权威性。三是《云雾山志》对宗教文化研究,尤其是对鬼谷子文化研究,得出云雾山是释、道二教共存的一座名山。云雾山的宗教文化活动很早,佛教、道教都曾在这里弘法、护道,历史文献资料对此亦有记载。透过这里的宗教活动场所信息,能寻找到释、道二家文化在云雾山的源头与发展脉络。它们在云雾山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共存共荣,同时也与历代上层对它们的扶持与管理分不开。四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拍摄一系列关于云雾山的图片,将直观图照加上表格,形成文表结合,图文并茂,从而提高了志书的可读性和文献价值。
编纂《云雾山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完成这一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编纂者个人具备自然、历史知识和写作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要有激情和敬业精神,《云雾山志》正是由于主编柯昌平同志不懈努力,所以在短短的5年多时间里完成了这一浩大工程。
因此,我们对《云雾山志》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同时,祝愿云雾山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吴龙晏,石泉县档案史志馆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