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镇巴县志》,赏绿水青山

时间:2023-03-28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品读志书犹如展开历史长卷,正确与错误、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兴盛与衰落,经验与教训随着历史的脚步,凝聚成社会发展史,细细品之,回味无穷,使人们从书中鉴往而知来,站在时代的高度,清醒地、深刻地认识历史,记住失误、汲取教训,把错误转为财富,以警后世不致再犯,少走弯路。由于本人爱好、职业等原因,我浏览《镇巴县志》,除整体翻看外,尤其对地理位置、植被和林业内容重点阅读,感触颇深。

  一、真实记述,展现庐山真面目

  志书是兼容资料性和著述性的读本,读者通过志书获取权威性资料,这些资料是经过考证、甄别的。比如,针对相关部门提供的古树名木树龄虚高的问题,组织人员对杨家河三湾村窦家坪铁坚杉实地检测、收集碑文,解读甄别铭文,得出与原文相差甚远的结论,因而不采用古树名木资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争论。调查人员并由此推论《镇巴县行政区划图》“秦始皇封松处”为错误标注的结论,向县政府建议删除错误注记,民政部门采纳建议,不以传说为史料,还历史以清楚。

  对县域自然村的变化进行普查,列出1991至2010自然村变化一览表,显示20年消失净减173个自然村,逐步形成从高山到矮山到谷坝,再到集镇,向城市集中的阶梯式移民,边远村庄消失437个,新增移民集中安置村庄267个。据此可以看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党和政府一心为民的情怀。当然也从另一侧面反映良田好地被占用的负面现象。可以说不唯书、不落俗套、秉笔直书、说真话、说实话是《续志》的特色。

  人们知道地方性是地方志的根本属性,历史文化经济离不开地方性,彰显地方特征是突出地方性的基础,准确表达地理位置是表现地方性的基石。

  1996年10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第一部《镇巴县志·概述》(简称前志,下同)是这样表述镇巴县的地理位置的:“县地属大巴山西段……巴山主脉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卷三自然环境第一章地貌“本县地处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属中高山地貌,境内大巴山主脊和星子山主脊将全县分为东西两区”。其它一些书籍对镇巴地理位置的表述:“大巴山主脊东西横亘”,等等。这样混淆大概念与小概念的叙述,几十年来一直沿用。

  《续志第二编地理 小序》对镇巴地理位置的表述是准确的:……县域地处大巴山以西,米仓山东段。米仓山山脊呈折线状穿越县境,成为嘉陵江、汉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与星子山主脊构成地貌骨架,境内高山纵列,山势陡峭,有谷坝分布其间,沟溪密布,河谷深切,多呈“v”字形。

  同时收录肖刚顺署名文章《镇巴地理位置的准确表述》,从实实在在的地理出发,引用权威书籍相关论述,对镇巴县地理位置的表述进行规范,对于镇巴人正确认识镇巴,县外人士了解镇巴起到正视听的作用。《续志》不唯书、不随流,是实事求是的典范。我个人认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镇巴人不明白镇巴所处的地理位置,实在尴尬。逻辑不符的表述也使阜外人士一头雾水。非常认同续志附录所载肖刚顺先生的说法:镇巴处于广义的大巴山范畴,米仓山属于大巴山系统,如果大巴山是大系统的话,米仓山就是小系统,形式逻辑上大巴山和米仓山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通过镇巴全景的不是大巴山主脊,更不存在巴山主脊东西横亘地貌,米仓山主脊通过镇巴也不是规整的东西方向,今后在表述镇巴地理位置时应当准确规范,真实地反映镇巴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二、完整表述,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性一览无余

  《前志》在卷四自然灾害第一章第一节分析灾害成因时,列出社会因素的两个方面,一是解放以来人口增长幅度大,森林植被破坏200多万亩,林相残败,郁闭度下降,防护效能降低,山地土层平均每年侵蚀0、5-2、0厘米,变成悬移质或推移质,沉积于河床,使一些可耕地变成土石相间斑状坑。二是一度脱离镇巴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的实际,片面强调“以粮为纲”,1950年至1980年毁林开荒62.4万亩,加之每年轮歇耕种5-8万亩,断绝了森林天然更新恢复生态平衡的可能性。分析入木三分,说理充分,用词尖刻,结论中肯,教训深刻,值得后人汲取。

  《续志》第二编第一章自然环境单列植被为节,重点记述森林植被,把镇巴分布的森林分为4类,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竹林。又细分为漆树林、核桃林、板栗林、栎林,铁坚杉林、云杉林、巴山冷杉和云杉林、马尾松林、油松林、落叶松林、巴山松林、柏林、杉木林中低山松栎混交林、中低山松杉混交林、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17个种类。这种分类比较完成的将镇巴森林包容进去,构成各种森林的主要树种、层次、林下植物,分布地域记述较为详尽,读者通过本节对镇巴森林类别及分布一览无余,内行通过阅读对镇巴森林一目了然。与《前志》记述的比较,森林种类的增加,说明20年来镇巴林业事业的发展步入健康轨道、森林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彰显,镇巴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多种类型和种类的森林,在一定区域内保持生物完整的食物链,维系区域内相对的生态平衡。大面积的森林带给市民的生态效益是最为普惠的,森林生态功能中最重要的是释氧功能和碳汇功能,这两种功能不分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不管性别和民族,人人平等享用。

  三、数十年树木,青山绿水全民共享

  《前志》认真总结镇巴这块地方林业发展的历史,展开一幅由兴到衰再到起步的曲线进程。追溯镇巴森林毁坏的历史,多灾多难的镇巴森林经历了战乱毁林、移民毁林、炼铁毁林、毁林耕种、无序采伐等多重破坏。据史料记载,明朝中期以前,镇巴县森林茂密、人口稀少,山清水秀,林海茫茫。明朝末年开始,政府军队与农民起义军鏖战多年,境内原始森林开始遭到破坏。清朝中期,川鄂填陕西,外来人口插占为业,位于河谷、缓坡地大面积原始森林变为农地。清朝期间,只有三任定远厅同知在城区附近倡植禁牧。中华民国期间短期少地植树。

  1950年以后人口剧增,生计迫使毁林开荒、刀耕火种,森林面积骤减。1958年9月开展群众性大炼钢铁,县域当时45%的劳动力参加,10月至12月,洋县、褒城两县28747名民工在渔渡简池等地伐木筑炉炼铁,很多原始森林毁于这次运动。1960年6月,全县土地总面积332286公顷,其中有林地39480公顷(包括成片竹林13666公顷蓄积272127吨),灌木林地45632公顷,疏林地3832公顷,宜林地41700公顷,整体评价为:有林地面积小、水土流失严重。1976年一类森林资源清查显示,全县森林面积仅115万亩,大量原始森林采伐后形成的灌木林136万亩,活立木蓄积241万立方米。经各级人民政府多年禁止,1984年毁林开荒方才完全停止,仅此一项破坏毁灭森林62.42万亩,原始巴山木竹林和巴山林区的原始森林亦在相当时期内掠夺式毁灭性采伐。期间,破坏森林一直强于培育森林,县域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升高,生态环境恶化,水患灾害连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管理政策实行“山上管严、山下搞活”,木材市场曾一度失控,期末保护森林资源纳入政府工作考核,林政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步入良性轨道,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和爱林护林风尚如无声润物的细雨春风滋润森林和生态环境。

  其实党和政府建国初就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到1995年造林125.7万亩,经过林业部门调查,全县1949年12月至1991年人工林成林保存率为7.8%,剔除人为的虚报浮夸因素,实际保存可能稍高,但没有数据证实。数据证实,几十年的造林成效甚微,几十年毁林造成的损失很难弥补,盲目的、无序的、胆大妄为采伐,使原始森林消失,生态环境破坏,需要数十倍、数百倍的投入和努力才能恢复。《前志》毫不隐晦地总结镇巴在森林保护方面存在三个失误,一是乱砍滥伐,二是管理失控,三调入疫区黑松种子。用笔犀利,不护短不饰非,不讲情面。值得借鉴。

  《续志》记述的造林工程实施是扎实有效的,1990年至1999年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全县造林326600亩,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1999年启动的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惠民,而且比前面任何时期的造林都扎实,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到2006年全县59664户农民221990亩农地退出农作物耕种,栽上适宜当地生长的树木,强有力的管理、保护、抚育,严禁复垦,成活率和保存率达标,不仅22.2万亩边远、瘠薄农耕地变成郁郁葱葱的森林,退耕农户还获得一定数量的粮食补偿和管护补助。天然林保护工程是非常适合镇巴地理环境的,工程于2002年6月启动,5年人工营造公益林3133公顷,封山育林3400公顷,飞播造林18781公顷,全县191853公顷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到2008年二类森林资源清查,全县林地面积288977公顷,有林地森林覆盖率59.9%,林木绿化率78.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20年间林业建设辉煌的成绩,同时也证明国家政策对兴一业的作用是何等重要。可以说没有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就没有镇巴新增22万亩人工林的可能,没有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就没有镇巴随处可见的森林。尤其是封山育林措施,符合镇巴县情、符合镇巴山情、符合镇巴民情。通过阅读《续志》,对照《前志》,不难得出几点心得,一是封山育林成本低,镇巴气候条件适合很多乡土树种生长,适宜在镇巴加大力度实施,有必要长期坚持。国家给予农民的公益林补偿应当一分不少的兑付给农民。二是荒山造林应当采用一米以上的树苗,虽然增加成本,但可以保证成活成林。三是要加强退耕还林地的监管,不允许复垦。以巩固近30年来之不易奋斗成果。

  毫不夸张地说,读《镇巴县志》犹如品鉴一幅山水长卷,山川河流层峦叠嶂,大地郁郁葱葱,好不锦绣。大面积的森林,种类多,形态万方,维系着区域生态平衡,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用之不竭的氧气,把多余的碳汇聚到树体,免去人们呼吸之犹。置身镇巴,恰似投入森林的怀抱,生活在巨大的氧吧,享用党和政府带来的大好时代。

  作者简介:张克禹,县林业局退休干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