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社会主义新编《未央区志》杀青问世之初,我曾不以浅陋地写过一篇题作《一部取材宏富、考据精翔的资料著述》,刊载于其时(2004年)的一期《陕西地方志》刊物上。殊感困惑不解的是意犹未尽还是机缘凑巧,时隔十七个春秋(亦为续修之《未央区志》17年载述的时空阈限),续修的《未央区志》居然又无独有偶地再次“邂逅”、青睐、抬举到我这胶柱鼓瑟的冬烘先生和半瓶子墨瀋的才尽江郎,必欲再为冯妇,重蹈“覆辙”,再来一番“前度刘郎”鼓吻弄舌的臧否评鉴,着实是感到绠短汲深,力有未逮,唯恐管窥蠡测而出乖露丑,自投“罗网”,以致贻笑大方,有辱斯文,是故若盲人瞎马,临深履薄,不胜惴惴、惶惶之至也!
续修的《未央区志》载字178万,涵盖尽全,囊括应有,卷帙浩繁,可谓洋洋大观,皇皇巨著。担纲斯书编纂工程的主帅(主编)刘超基其人,乃是上一届《未央区志》的主编陈桂爽先生慧眼识珠,亲自审慎选定的修志接棒人和文化薪火的传承者。刘君视纂修志书如同治学问道,劬劳黾勉,未尝有辍,即便夙兴夜寐,衣带渐宽,仍锐志以赴,甘之如饴,依然如饥似渴,孜孜无倦。在多年的方志编修中,始终坚持不懈地将方志理论与探索实践加以有机结合,从而收获了令兄弟区县的修志同侪既艳羡又服膺推崇的不凡业绩。在我司业西安市区县志编纂间的首轮和续修之两个时段每年两度的13区县修志理论与业务研讨会上,差不多每次切磋交流,他和碑林的主编吉勇先生以及雁塔的张树森先生等少数几个人的建言献策,都是与会同仁们所“嗷嗷待哺”以冀望,同时也是我要特别“点将”、隆重推出的具有较强量级并具有操作实效性的有的放矢、要言不烦的“重磅发言人”之一。惟其如此,即便是再度“重蹈覆辙”,我也才方有不至于惺惺作态的一点底气,敢于班门弄斧、“花间喝道”地兀自抖撸自己的一通浅薄的聒噪和弄舌之语。况且,美酒佳酿到底是经得起万千品鉴,倾城倾国、明眸善睐的绝世佳人亦是横竖不惮对自己的说长道短的!
以我看来,续修的《未央区志》在继承上届区志取材务求丰富,考据必至精翔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上一层地汲取了首届修志中由于大家普遍经验不足、争鸣未果而存在的诸多缺失和教训,在完善县区一级志书,尤其是城市区志这个方志苑囿新兴的“宁馨儿”志种的浇铸打造上,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和探索,进而使之更趋于共识性地完备和定型。即如总体设计采取中篇体式,组成以“总述”打头,“附录”殿尾,“大事记”和“人物”构成两翼,31个分志(编)组合为躯干的纵横交错,志、述、记、传、录、表、图所相辅相成、彼此呼应的“凤鸟型结构”,从而巩固完善并奠定了新编方志的整体架构。对于“中国共产党未央区地方组织”等四大领导班子诸事类的立篇命名也尘埃落定,较好地解决了首届修志以来争鸣甚久、一直悬而未决的既要消除部门志痕迹,避免将分志名称混同于如同它办公门厅大楼所悬挂的牌子移了一个地方,又要兼顾现行的管理体制、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的问题。英汉双语目录的确立和索引的增设,亦使文化的自信和国粹方志的跨出国门与传播海外接轨世界,创造了必具的条件和基础,并使方志读者受众群体对于志书的进一步阅读和检索应用,得到了渠道途径的拓宽和效用的提升。再如增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存民间文化文脉之传承并借以壮大文化之内涵和体量。而给予“精神文明建设”以浓墨重彩的独立成篇的集中记述,也昭示显示了精神文明之在社会主义“双文明”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作用。如此等等尽可称道的筹谋、设计和处理方式非止一端,不一而足,因限于文字的篇幅,也囿于笔者个人的笔力所及,在此拙文之中恕不一一饶舌和具述。本文拟就该志书之在载述改革开放的未央地域特色之下的时代特征问题试述一点刍堯管见和开卷感言,借以祈方家指教,并与修志同仁分享共勉。
曾经沧海的方志界同仁大家同晓共知,志书的时代特征的体现彰显问题,乃是仅次于并几乎不分伯仲地等同于志书的地域性特色和资料性价值的几个最为核心和首当其冲的本质属性之一。一部志乘的优劣高下和成败得失,除了地域特色的鲜明和取材史料的尽可能广博翔实,时代特点的揭示凸显与否,亦是一项关乎紧要、毋庸忽视的重要标准和圭臬。那么,第二轮续修志书的最耀眼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又是什么呢?关于这个热点议题,续修的《未央区志》以其难能可贵的求索、尝试和实践,很好地给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出色成功的答卷。一言以蔽之,续修志书的载述时空,地无分南北,志不论省市县区,大家你有我有海内俱有的最鲜明突出的时代特点,那就是改革开放。这是亘古未有的鼎新嬗变,是中华民族实现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并强起来的鸿猷巨献,是开辟鸿蒙、史无前例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抉择和必由之路。然而改革开放之作为时代旋律的最强音,却非未央一地之独有,也不是哪一家能够独享的专利。但事实又是未央区志续修时限内的历史契机,较之市属其他区县的同一时段有着重大绝然的不同。
随着市级行政中心的举家北迁,原有的城圈内外以碑林、莲湖和新城三区(犹如历史上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而共有市级行政中心的格局,变迁为未央一区得天独厚、独领风骚地成为全新的“大九宫格局”的市级行政中心的“首善之地”。由北迁之前奏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后续的一步步趋于优化完善,未央区开始了近水楼台、地利之便的沧桑巨变,毗邻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机场和享有坐落于区域内的高铁站,架起了地面地下(地铁)与空中勾连的跨越世界、通达全国的立体式交通枢纽。未央湖公园、城市运动公园与汉城湖国家水利风景区、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以及诸多的广场、林带的开发建竣,美轮美奂,栽植梧桐引来金凤凰,名校(西安交大城市学院、长安大学渭水校区、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医学院、西安中学等)、医院(西安中医医院、西安第三医院、凤城医院、长安医院等)和工商企业、休闲服务等众多的商家、机构,纷至沓来以求安营扎寨、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广袤的农村社区的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化进程,更是如火如荼。通过突飞猛进的改造工程的完成,渭河以南的大片田地和诸多村落,被一座座林立摩天的高楼大厦所淹没和取代,一个前所未有、整齐划一而靓丽时尚的西安新城,海市蜃楼一般地矗立于渭水之南、龙首向北的汉都畿地上,予人以美不胜收的惊艳之感。此则续修志书时空阈限之最具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优势,除了未央一区独得这个先机和独占斯个鳌头,还有谁家差可比拟,堪与并驾比肩?
然而这里也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和问题存在,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九宫格局的未央地域内的规划建设,也不完全是续修之《未央区志》17载记述时限所能完全包含的。因而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就不能不作一点无伤方志定例原则之大雅的变通之举了。这一点,未央区志的编纂团队,充分考虑了在不伤筋动骨地有悖方志体例规范的前提下,首先于志书的宏观构架中创设了一篇“志余”用于载述志书时限外的个别事物,如浐灞湿地、汉城湖等,此外又在全志之窗户的“总述”篇中(余意以为也不一定只局限于“总述”一隅,扩至“大事记”亦未为不可),稍加了一些对于少数事项以时限外三五年的延伸记述。如此这般,就把颇觉可惜的“遗珠之憾”亦算差强人意地消弭解决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倒觉得他们的处理亦属可圈可点,而且也是良有裨益于人的借鉴意义的。
为彰显改革开放这一时代潮流的主旋律,续修《未央区志》着意在篇目设计上升格“提辈”设立专篇(如设“体制改革”编)加以浓墨重彩之凸显,然仅此一端还远远不足以体现改革开放无所不及的深远影响和壮阔声色。为此,志书力求于总述、大事记乃至包含着区域内各个部门、机构与行业百态的32个分志中面面俱到地反映其不同程度的改革事项及其实绩和成果,这样就使得改革开放的猎猎大纛飞扬于各个行业和领域,从而形成了对于续修志书界域内改革开放之向纵深发展演进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既见森林又有树木,既有“一轮明月”又有“满天星斗”的详略得宜的反映和展示。
续修区志阈限内的时代特色首先是未央地域特色下的特色。如何使人开卷阅读后头脑中牢牢嵌入未央地域的深深烙印且不被他地的志书所混淆并造成“千志一面”、似曾相识的印象感觉,未央志的纂修者们也尝试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是在卷首集中展示的大量图照中惬情尽意地展示域内方方面面的斑斓风采,尤其是加入数幅旧貌新颜两两比对的照片,既形象直观又无须口舌地表明了自己的褒贬,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之致矣。其次是述而不作,不加“太史公曰”式的登台说教,惟以数据说话,以事实服人,在“总述”和“人民生活”以及一系列的统计图表与相关篇什中,以铁板钉钉一般的经济数据,诸如“199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50亿元,2004、2006和2008年分别迈上100亿元、200亿元、300亿元三个台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04年的86家增加到2010年的192家。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6亿元,比2004年增长近4倍,年均增长27.89%”;“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较2007年又翻了一番,突破400亿元大关,是‘十五’末的8.66倍”;“全区地方生产总值,从1994年的15.49亿元,猛增到2010年的403.89亿元,增长26倍,是全市乃至全省增长最快区县之一”等等一组组、一簇簇数据、指标的与时飙升、剧变,从而寓褒贬于数据之中,全景式展示、凸显出未央一域之在续修志书时空内国计民生诸多方面飞腾发展的辉煌成就与其之得改革开放和行政中心北迁的历史契机与时代际遇而直挂云帆、强势崛起的沧桑巨变,令人览之颇得鼓舞,读来血脉贲张,尤感震撼、振奋、憧憬和期冀矣。
综上所述,笔者愚意以为,就总体而言,续修的《未央区志》扬前届区志之长,在取材考订、体例完备和创新发展,以及未央区域特色下的时代特点之多方位的体现彰显方面均有令人刮目相看的不菲探索实绩和成就,堪称入之方志宝库而无愧不忝的优秀志书。那么,据此而言,是不是就可以说这部志乘业已尽善尽美、完美无缺了呢?当然不是。历经全程编纂淬火历练的资深修志人,特别是作为志书灵魂和领军人物的主编者们,大都有一个普遍性的共识和观点:修志乃是一项难以让人十分满意的遗憾工程。这绝非危言耸听的无稽之谈,而是事非经过者的深中肯綮和切肤灼见。何以如此,概因修志非属个人著述和创作,乃是一项非常复杂烦难从而须要各部门团体通力合作、全社会广泛参与支持的系统性工程。是故不管你主编之人的能耐有多大,即便你有“挟泰山以超北海”的神力和秘籍武功,没有一个勠力同心的编纂团队和全力以赴支持你的社会氛围,仅凭你一己之力孤军奋战,绝对是难以玉成其事的。还说未央续修志吧,识者展卷自不难挑出它的短板所在,例如极个别篇章像工业、商贸服务,尤其是工业的资料占有就非常薄弱,根本就不足以支撑起其所谓“业”的名副其实;另如工业编(分志)下涵括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亦似有不妥。建筑业虽与工业同属于第二产业,但它并不隶属于工业,而与工业并立比肩地位同等;房地产业归属工业之下亦如建筑业之归属工业一样似嫌不妥。还有“体制改革”一编,视其记述内容只是涵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制度三个大的方面的体制改革事项,未尽其全,并非体制改革之所有。欲使名副其实,无隙可击,不妨增以俩字,易编名曰“重大体制改革”。
返回到刚才的话题,我完全相信工、商二业之资料的单薄,非是我们未央区志办的同志看不出这一不足,而是受制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客观实际,无奈其何罢了。“志之重要,在于资料”(周谷城语),没有资料就如同“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亦犹如没有砖瓦水泥而空中造楼和沙漠行舟一样,即是学富五车、通今博古的巨擘鸿儒尚且无法开口说话和援笔成文,何况我们的平凡修志人哉!
但无论怎么说,有一点遗憾洵属常之又常,不足为怪,无须悲戚和抱恨自责。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下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更何况,我们的志书的那一点小小遗憾,不过犹如一块弥足珍贵的稀世宝玉上的白璧微瑕而已,实乃瑕不掩瑜,我们何须自怨自艾,记挂于心!
作者简介:彭栋为,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区县志处原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