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岚皋县移民搬迁志》的记述特点

时间:2023-07-19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2019年11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岚皋县移民搬迁志》(以下简称《搬迁志》),全志107.7万字,记录了岚皋县扶贫移民及水库移民搬迁工作历程,展现了岚皋移民搬迁工作风采。志书资料翔实,结构完整,直面现实,文风简朴,是一部具有显明时代及地域特点的地方志书。

  特点一:记述搬迁沿革,揭示工作路径

  《搬迁志》第一编“基本县情与移民规划”,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岚皋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数量,贫困状况。最后归纳为:“境内山大沟深,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环境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多发,且分布广、破坏力强,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群众居住分散,自然灾害频繁,生产自救能力弱是山区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面对现实,早在1997年,岚皋县委、县政府就在扶贫规划中明确“让居住在大山深处和地质灾害危及区的群众搬出来,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家庭生存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提出有计划地将居住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贫困户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并在孟石岭乡开展高山群众扶贫移民搬迁试点,按照“群众自愿、政府主导、有土安置,脱贫致富”的总体思路,采取“分散为主、适当集中”的安置方式,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高山群众易地扶贫移民开发工作,其做法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经验,省政府主要领导当年实地视察试点工作后,给予了高度关注。1998年,岚皋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易地扶贫开发试点县”。这不仅是岚皋易地移民大事记,也开启了岚皋、安康乃至整个陕南移民搬迁的新纪元。在《搬迁志》概述中表述到:“陕南移民,源于安康,始于岚皋”。

  从2011年起,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总体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明确“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治本之策”工作总基调,大力开展扶贫移民、避灾移民和生态移民。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坚持县城、集镇、中心村“三为主”安置原则,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将移民搬迁工程同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密切结合,不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准扶贫和区域开发的移民搬迁工作新路径。

  《搬迁志》显示,全县累计新建移民集中安置点超过200个,搬迁群众6万余人,占总人口近四成,牵涉面广、人数之多、空前绝后,前所未有。“移民新村里的漂亮楼房、整洁的村庄和生机蓬勃的新生活,展开了一幅幅令人惊奇的画卷;政府作词,人民谱曲,众志成城合奏了一曲城镇扩容、山乡巨变的旷世交响”。“回望这一段牵系一家一户切身利益的动迁,一切美好皆以艰辛拼搏词序展开宏大叙述,时代的舞台,永远属于离梦想最近的人”。

  特点二:选录调研文章,彰显工作亮点

  搬迁搬出新天地,移民移出新生活。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战役,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壮举!

  岚皋县的扶贫移民搬迁历时较长,经历了从试点探索到规模化、工程化实施过程。在扶贫移民搬迁实践中有过不少的工作亮点,但《搬迁志》对这些亮点做法没有单独入章设节进行记述,更没有邀功摆好,歌功颂德,而是通过章后特载及编后附录的形式,选录中、省主流媒体或权威调研刊物的文章,透过这些高规格的通讯报道及调研报告,彰显其不同时期搬迁工作的成效,借人之笔述己之事,体现了该志的巧妙之处。

  具体来说,章后收录调研性文章8篇,标题内容包括:夯实“三级”责任,规范“两账”运行(人民日报);一个限制开发区如何端好生态饭碗(人民日报);陕西岚皋:大力实施扶贫搬迁,“三宜”一体兴乡村(人民日报);秦巴山区:少了“人情债”脱贫跑得快(新华社每日电讯);库区移民的感动(经济日报);老黄的安居梦(陕西日报);群众大舞台,“舞”出幸福来(陕西日报)。这些文章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展现了实施搬迁过程中资金管理、生态保护、乡村建设以及移民生活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编后附录调研文章4篇,分别为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陕西省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撰写并分别刊登在《陕西经济研究》《要情通报》的“创新机制 注重实效让贫困农民增收步入新的天地——岚皋县扶贫避险移民搬迁调查”、“持续抓好搬迁,全力培植产业,努力使搬迁移民‘稳得住、能致富’——岚皋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情况再调查”;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撰写并刊登在《调查参阅》的“移民搬迁,特困户怎么办?——岚皋县‘交钥匙工程’调查”;新华网发表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岚皋如何成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调查”。这些调研文章,重点反映了岚皋县搬迁工作坚持“五严、四制、两底线”,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推行“四种模式”,产业发展推行“三变”改革和“五奖五扶五带动”等工作亮点,有些成功做法被主管部门作为典型工作案例在全省推广。

  特点三:坚持辩证思维,正面工作不足

  岚皋是陕南移民搬迁的起源地。《搬迁志》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移民搬迁工作的决策过程、工作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但也没有回避贫困山区移民搬迁工作的难度与问题。第二编第十章第二节列举了山区移民搬迁工作的五大困难:“集中安置选址难、基础及公共设施资金整合难、县级配套资金筹措难、移民后扶产业突破发展难、原宅基地腾退复垦难”。发出了诸如“百里难找半分平”、“穷财政”难以撑起“大搬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叹息,客观地记述了搬迁后期面临的“安置点建设负债多、后期稳定增收压力大、社区配套管理不规范、搬迁群众思想及生活观念待转变”等方面的问题。志书是记实存史的载体,客观的反映历史面貌才是志书的本真,也才是志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特点四:合理设立表格,留存搬迁史料

  《搬迁志》第二编第一章第七节,改地方志统计数字随文(列表)的通常记述方式,单设“移民搬迁统计数据”一节,分年度分乡镇集中反映搬迁安置工作统计数据情况,将搬迁形式(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搬迁类别(易地扶贫搬迁、避灾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去向(进县城,进乡镇、进中心村安置点)等介绍得清清楚楚,一览无余;第二章第二节“安置点建设规模”,通过列表方式,介绍全县集中安置点建设及搬迁安置情况,搬迁安置点的名称、位置、规模、安置进度等情况,安置项目,一目了然;《搬迁志》的最后部分利用了296页的版幅,列表记载了全县“十二五”、“十三五”实施大规模搬迁工程移民安置入驻情况,涉及搬迁群众20209户61218人,显示有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原居住地,迁入小区等信息。翻看《搬迁志》就像是一部岚皋现代移民“家谱”,所有搬迁家庭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位置。

  特点五:文风简约朴实,出版时间超前

  《搬迁志》结构完整、文风朴实、图文并茂。在文风上,符合地方志撰写的基本要求,简约朴实,直叙其事,述而不论,寓论于述,避免了主观色彩、感情色彩、宣传色彩。志首只有千余字且不署名的卷首语,没有书记、县长题跋作序,也没收录书记、县长的署名文章。在记述搬迁时,按照时序直接反映搬迁的对象范围、补助标准、安置类型及进展情况;在记述移民就业增收时,突出社区工厂、产业园区、公益岗位等项目内容,直接反映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创业增收的情况;在记述搬迁成果时,列表到户,直白显示,很少有总结式、描述式语言,让人一看便知,心服口服。

  从出版时间上看,2019年,是岚皋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收官之年,在这个时候,“热蒸现卖”出版《搬迁志》,既减轻了资料收集难度,又有利于忠实地记录整个移民搬迁的所经所历,全面地反映搬迁工作的始末与成效。一本志书容量,留下了一个时代甚至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另据了解,《搬迁志》是全省乃至全国迄今为止最先出版的关于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志书。

  作者简介:岳方奎,《岚皋县移民搬迁志》执行主编。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