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水利志(1991-2018)》浅析

时间:2024-12-30
来源:市县志处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延安市水利志(19991-2018)》,是新中国成立后延安市第二部水利志,由延安市水务局组织编写,原副局长赵西安担任主编,从2015年11月启动编写工作,2021年7月通过终审,2022年2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志出版面世后,受到上级业务部门、延安市各级政府、水利行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关注好评,2023年12月,被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评为三等志书,是2012年以来,全省唯一获奖的市级水利志。总观全书内容,结合各界使用反映,该志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结构合理 内容丰富

该志在篇目设置遵循陕西省第二轮地方志编写规范,由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志、传、图、表、附录、后记等部分组成,叙事按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10编、41章、116节,38万字。根据延安市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合理划分门类,分别为自然环境、水利建设、重大水利项目、水土保持、防汛抗旱、水产、行业管理、基础工作、水文化、人物,涵盖了断限时段延安水利工作的全部内容。在栏目章节归属上认真考究,做到了归属得当,便于记事,如把机构、水资源管理、水保监督、地下水管理、河湖管理、移民扶持、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利投资都纳入了行业管理,体现了水利行业在改革发展中的职能变化,特别是水利法制建设的增强。志书卷首设置了103张彩色图片,分为领导调研、水利建设、水保生态、防汛抗旱、执法管理、水文化遗产、职工风貌、评审会议8个栏目,与各篇章相对应,选题典型,色彩靓丽,图文并茂,增强了志书的观赏性、可读性。

二、亮点突出 特色鲜明

延安市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缺乏,长期以来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1991年至2020年的30年,延安水利事业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上马实施,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的大事。该志专设了重大水利项目栏目及有关章节,重点记述了延安王瑶供水工程、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延安黄河引水工程、城乡供水、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及治沟造地、延河综合治理、河长制等重大水利水保工程项目和重要工作,忠实记录了延安广大干部群众、水利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延安精神,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加快革命圣地水利建设的光辉历程。也专设了水利基础工作栏目,包括重要规划计划、水利普查、水文资料整编分析、水土保持监测等前期性、基础性技术成果。全书水利改革发展亮点突出,时代特色与行业特色鲜明,达到了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发挥了资政、存史、育人的历史功用。

三、以文化人 创新超越

水是生命源泉、生态之要、生产之基,水文化是以水为载体、以人与水的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市水利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依托延安人文历史资源和珍贵红色资源,组织力量开展延安水文化遗产调查和水利风景区建设、深入挖掘整理延安时期红色水利资源、组织开展各类水文化和水文化作品创作等,增强了延安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

该志在谋篇布局上,专设了水文化建设栏目,结合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记述了延安古代水利文化遗产、陕甘宁边区时期水利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水事艺文创作等。选入本志的25处水文化遗产,包括名泉、碑刻、石刻、灌溉渠道、古涝池、古梯田、淤地坝、名桥、渡口等,反映了远古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延安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水文化。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陕甘宁边区时期,毛主席、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把水利建设作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重要方针,在极其困难条件下,拨出专款兴修水利,建成了裴庄渠(即幸福渠)、子长渠、葫芦河灌区、南泥湾灌区等重点水利工程以及大量的民间小型水利工程,对改善军民生活,支援抗战救国,发挥了巨大作用,该志记录了延安时期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宣传舆论、资金支持、组织领导、科学技术、表彰先进等珍贵历史画面,对于传承红色水利基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当代水利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新时期延安水利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这是该志值得称道的一大创新。

四、调研深入 依据可靠

延安市水利志编写涉及全市水利建设工作各个方面,搜集资料达数百万字,梳理消化、调查核实的工作量如山如海,编者坚持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在水文化遗产调查中,主编带领工作人员足迹遍布全市各县区,行程2000余公里,不仅查阅资料,更要眼见为实,车辆不能到处,坚持徒步查看,志丹县石坬庄石窟明清代洛河洪水记载、延长县黄河沿岸王满村清代淤地坝、洛川县400年古涝池、子长县清代张家坪引水渠、宜川县秋林清廉泉、富县隋代葫芦河直罗渠遗址等,都身临其境,拍照留存,确保资料真实可靠,经得起历史检验。为撰写陕甘宁边区水利建设,编者先后搜集延安时期《新中华报》《解放日报》有关水利报道170篇,想方设法收集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1-14辑),通过80多年前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走访,深入挖掘整理延安红色水利资料,使陕甘宁边区时期水利建设工作,得以系统、完整、准确记载。特别是对于延安枣园幸福渠的建设过程、技术数据、后期管理、水毁重建和设计施工负责人边区建设厅工程师丁仲文的个人资料,均有新的发现,并进行纪实创作,填补了延安红色水文化研究的空白,在《中国水利报》发表并获得奖励。南沟门水库、黄河引水工程总投资70多亿元,工程规模大、前期手续繁多、工程技术复杂,编者多次实地考察,遍查工程建设各类法律规定和设计文件,仔细走访工程建设经历者,熟悉掌握工程建设管理整个过程,反复核对数以万计的重要数据,保证了志书记述严谨准确。该志主编赵西安先后毕业于陕西省水利学校农田水利专业和西北大学水土保持专业,1974年参加工作至2014年退休,在延安市水利系统工作40余年,多年担任领导职务,专业功底深厚,业务工作熟悉,是这一时期延安水利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长期从事水利工作的经历和对水利事业的挚爱,也是他编写好这本志书的一个基本保证。

综上所述,《延安市水利志(1991-2018)》继往开来,传承创新,是一部高质量、高颜值的地方水利专业志书,相信一定能在未来的延安水利事业中,发挥重要的借鉴教化作用,祝延安新时期水利建设取得更大成就,同时对编制单位和所有参编人员表示崇高敬意!

作者简历:赵景莲,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延安分行退休干部,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顶部